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儿都好?这其实都是“主观认知失调”惹的祸。
小猫鱼妹妹
2岁2个月29天 · 来自上海市
2016年9月
发现每次和朋友聊起孩子的事情,最多的话题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听到别人都在聊给孩子补钙补各种营养元素补充剂,就觉得不给自己孩子补一点就有点亏待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走路了,自己孩子不会走路,就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说话了,自己孩子不说话,就急。“别人家的孩子”好好吃饭不挑食,自己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个子还比别人家矮还瘦弱,着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自己孩子却总是淘气捣蛋,着急。孩子大一点上学了,别人家的孩子会画画会写漂亮的字会讲故事,上课守纪律成绩好,自己孩子上课还是那么贪玩,啥都不如别人家的好,着急。
      所有人都知道,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那儿都好,仅仅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事实上我们也都知道,实际情况是,每个孩子的发育都有早有晚,只是个体差异的关系,并不是真的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但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总还是要想往“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的冲动,而且总是控制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心情。
      可见父母们望子成龙,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初为人父母的时候有将近30年左右的人生阅历做基础,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阅历,已经习惯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习惯用我们对事物的主观理解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来判断是非。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初尝为人父母的喜悦的同时,没有育儿经验,纯凭新学的理论和一腔热情,但也经常会因为这个小生命经常搞出各种棘手问题把父母搞的手忙脚乱。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国情、家庭成员、生活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已经和30年前大不相同,而很多妈妈却还是按照用“过来人”的经验来教育孩子,直接导致主观经验和实际情况不符的认知失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5 )
小猫鱼妹妹
2016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就没有给女儿吃过任何保健品,除了D3是一直拖到5个月开始加辅食的时候,老人经常带孩子出去逛街聊孩子,顶不住舆论的压力,所有人都说我们不给孩子吃D3是害孩子会后悔的,我妈要面子怕被人说闲话,回来让我给孩子吃结果和我商量不通,硬是逼着让我老公买的。我也是顶着父母说教的压力无奈的勉强给孩子吃,只要我带孩子的时候是能漏就漏,事后就说忘了也不补,只有被家人盯着的时候才吃,但没有坚持吃过四个月就停了,理由是没有事实证明D3吃了有用,不但一样都没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还经常成为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问我是用什么方法把孩子调教的这么乖巧懂事的。我的方法就是,该吃饭吃饭,饭菜搭配尽量色香味俱全,孩子口味清淡不能放调料,所以在色彩搭配和造型上和食材选择上要多花心思;该睡觉的时候全家关灯一起睡觉;孩子独自探索的时候让她尽情捣蛋,撕纸玩水房间里一片狼藉,玩好了和她一起收拾屋子,玩的开心了,该到安静的时候就能自觉安静下来了。我们也有工作忙加班和感冒咳嗽的时候,该示弱的时候就示弱,让孩子当照顾父母的小英雄,让她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做错事首先先站在孩子不是故意的立场上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定要保护孩子探索欲和积极性为前提和孩子沟通,闯祸的后果包括受伤残局的过程要让她看到,有必要的时候在孩子面前哭一下,孩子会觉得她这样做会让妈妈伤心的,她知道平时妈妈很爱她,在这时候不用说教而是默默收拾残局,掉几滴眼泪反而比发火效果更好;父母陪伴的时候一定要保质保量,要能玩得出花样,还要把自己也当成小孩一样爱胡闹爱搞怪,有时候还不能太顾及自己的形象,建立信任关系主要就靠这个了;遇到严肃的问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妥协,尽量几句话能说明问题,可以用眼神和表情来强调立场,千万不能啰嗦,不要逼孩子道歉或逼她认错,因为强迫不但会伤害孩子自尊心,而且只有口头上认错心不服就等于没认错。
小猫鱼妹妹
2016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顺产的感觉也不怎么疼。事实证明,肌肉和皮肤的肌纤维比较紧实的妈妈,同时胎位很正的,胎儿不大,心肺功能很强的妈妈。顺产就能很顺利的扛得住12级疼痛。因为我在怀孕前几年坚持在健身房里锻炼的习惯有关。在黄帝内经的中医书上也有举例说张飞擅长打架,他抗打击能力很强,是因为他的肌肉很硬,肌肉块很大,抗打击能力强弱和胆子大小脾气大小无关,而是和肌纤维的密度和肌肉的大小有关。所以经常锻炼是可以有效减轻顺产疼痛的有效方法。    还有一件事也是个很大的误区,当时生了孩子以后看到周围人都在给孩子补钙补鱼肝油,都说是医生说要补的,还有些说看到别人都在补,而且看到别人孩子补的吃饭睡觉都挺好的,觉得自己孩子长势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所以也就跟着买补品希望孩子能赶上去。可是我就觉得补不补是毫无依据的,孩子的成长有早有晚,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人家孩子健康,难道一定是因为补了才健康的吗?要是不补难道就经常会生病了吗?所有人都知道,保健品的营养价值肯定远远不如食补的,而那些补品仅仅只是补充量,远远不止一天所需的总量,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喂养的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让父母花大钱买昂贵的补品的人,多半都是商业目的宣传出来的,那些推荐保健品的医生没有人能证明他们没拿回扣。所以营养补充剂并不是必须要吃的。
小猫鱼妹妹
2016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是自己带孩子的,身边也有很多同龄孩子的妈妈经常交流育儿经验。我就发现了一些事情都是和父母们的主观经验有关。我想在这里举例说明,也可以给后面的妈妈们做个参考。    生孩子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顺产比剖腹产更好。所以希望能顺产的妈妈比较多(在这里不得不承认当妈的人都会有这么大的勇气)。但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生孩子都没有经验,虽有勇气,但还是抵不过害怕那个传说中最可怕的12级疼痛。整个孕期都在想到底有多疼,肯定会忍不住去问一些过来人,当大家听说特别疼的时候吓出一身冷汗,但又不死心还会问更多的过来人,当大家听到有些人说不太疼的时候又开始陷入迷茫。还有人说她在产房里待了60个小时,打了很多催产针才开全,打催产针很疼,后来忍不住又打了无痛分娩的麻醉,觉得生的时候不疼了,还给我们强烈推荐,说是无痛麻醉一定要打,她就是打了无痛以后才顺利生下孩子的。    但是我当时听了这几个过来人的描述,就产生过这样几个疑问,首先那些过来人都只生过一个孩子,打无痛麻醉的人说她后来顺利是因为打了无痛,可是她并没有提供不打无痛是不是能顺利的实践经验,所以完全有可能不打无痛也一样能那么顺利。还有人说不疼的,和大部分说疼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并没有人有两次顺产经验做对比的例子。我当时就找了个机会问了产科医生,那医生只是和我说,不是每个人都会感觉一样疼,有些人对疼痛感觉没这么明显,就拿我们平时稍微用一下力拍人家肩膀,有些人会觉得疼,有些人感觉不疼,所以是因人而异的。还有胎儿大小和妈妈自身的条件都有关系。医生这样举例很恰当,我也是根据“抗打击能力强弱的区别”这个例子受到的启发,当时也去找了这个主题的资料,发现这个理论完全是站得住脚的。后来我自己也是顺产的,没有打过催产针,也没有打过无痛的麻醉药,我自己顺产的感觉是那种疼是完全可以忍受的住,12级疼痛的感觉根本没有过来人说的那么疼。
小猫鱼妹妹
2016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一个的效应。也就是当我们所认为的事情与实际不相符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改变现实,直到它与我们的观念相一致;二、改变观念,直到它符合现实。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在这个时候改变观念。比如我希望自己是好妈妈,希望给孩子温柔体贴的形象,但我却因为一时心急打了孩子,当事实无法改变,我就选择改变自己的观念,尽量找个理由安慰自己: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无情和残酷的,我是挫折教育是为了孩子好。以此来平衡认知失调给自己带来的罪恶感。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总说希望孩子乐于助人,但遇到路边摔倒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人们找了个理由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想救,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就很现实。都主观认为现在让孩子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将来一定没法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      其实只要反过来想想,任何事情带有自己主观经验的结论,都是有一个很大的漏洞的。就拿我们自己小时候受应是教育的思路来说吧,老师经常说,你们只需要坚持努力,高考进一本,你这一辈子就发达了。可是等我们考进一本的时候,发现很多二本三流大学都扩招了。等到我们拿着一本大学的毕业证书去应聘工作,发现很多单位只看有无工作经验,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三流大学有工作经验的薪水比一本应届毕业生的低。一本应届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面临失业的威胁。还有很多学生肯定还记得老师经常说,成绩差的人考不进大学以后都要去扫垃圾。可到后来高考的时候三校生也一样有机会上大学了,而且录取分数线低的离谱。成绩差的人踏入社会后很多都自己创业,也混得很不错。没有人去扫垃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会按照父母和老师的主观经验来发展。一切事物的发展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变数,所有的变数都是不可能提前预知的,不到最后任何人都没法下定论。所有的一切都以实际情况为准。
娟茗
2016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