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太勉强——认知疗法改变行为
妈妈网_1ystr
3岁以上 · 来自青岛市
2016年11月
    家庭教育中有个普遍的现象:家长们常常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坚强意志,所以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估计这些家长励志电影、书看得不少。就像我最近在看的那部经典动画片《灌篮高手》:赤木、流川枫、樱木、三井在赛场上拼死也要坚持的精神确实让人震撼,不禁热血沸腾,希望孩子也会如此。
    学会坚持这本身是对的:有的时候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缺少的就是最后坚持一下;没有恒心也是做事失败的一大原因。这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素质。
    但是坚持做得过头就变成勉强了,这也是不好的。而且,其实不是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只要做到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时刻,以及从长期来看是坚持就可以了,而其他的时侯坚持可能得不偿失,不勉强、顺其自然可能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灌篮高手》中的流川枫们在赛场上拼死也要坚持,但是那是关键时刻,没有退路,但生活中绝大多数时间是没有那么重要和关键的,别霸王硬上弓,学会水的柔性,遇到困难可以绕道而行,同样到达大海。
    其实很多人年轻时喜欢坚持、坚强,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会发现有时不必太勉强。其实,成人如此,又何必勉强孩子呢?
一、我学会了不要太勉强
    原计划午饭后去打羽毛球,但觉得有些瞌睡,就不勉强自己,先小憩片刻,觉得精神健旺了才去;博文没写完,但是觉得有些累了,没必勉强写完,先休息一会儿再说;朋友来青岛避暑,建议他去崂山玩儿,而他有自己的打算,我也不勉强,随他的意思办;打羽毛球,这个球扣杀太勉强了,就改为过渡过去......
    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不再勉强。
    其实以前我不是这样的。年轻时喜欢意志的坚强,崇尚坚决执行计划。这本身是好的,但是我常常做得过了头,太勉强自己,有时就会体会到恶果。我以前的肌肉紧张性头痛就是因为太勉强了:累了也不休息,还坚持用功;在不适合的环境下还抓紧时间去思考、学习,结果很容易疲劳;勉强做超出当前能力的事情,比如要求自己思考得飞快......过于坚持的结果就是搞得自己很累!
    勉强去做自然是不好的,其实从哲学上来看也是显然的:客观情况变了,或者客观情况与原来的主观想象不符合了,自然不能勉强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去做,而需要变通。
    其实很多方面都要不勉强:与人交往时,有时不要太坚持己见,因为即使你觉得正确其实也未必啊;也不要勉强让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因为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可能都有道理;不太擅长的事也不必非要和别人一争高低,在你擅长的领域发展就可以了;比赛时不要霸王硬上弓,学会不勉强......
二、有时对孩子也不勉强,或者不要太勉强
    很多时候,我们不但在勉强自己,也在勉强孩子,而且往往戴着坚持原则的桂冠,或者美其名曰:让给孩子学会坚持。
    但我更喜欢在战略上学会坚持,而在具体的战术上学会不勉强、量力而行。
    对孩子很严格,坚持让他做到很多事,不如换个思路,不去勉强他,让他自己去做决定,自己成长。毕竟,一生,还是要靠自己的。
    孩子写作业有时候情绪不好,写着写着就烦躁起来。此时是让他坚持写下去,还是不勉强?其实停下来先玩一会儿,把情绪调节好之后再去写,效率更高,轻松愉快。
    孩子不愿意听写,就不要勉强,让他体验一下结果:课堂听写错得多了,他自然体验到练习的重要性了。在他没有体会的时候,勉强他去做,反而引起反感。
    作业没写完,孩子已经很瞌睡了,怎么办?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吗?何必呢,那么勉强干什么?上床去睡,明早起来写就是了。
    那些兴趣班,如果孩子没有天分,又没有兴趣,就不必坚持,何苦折磨孩子呢?
    是坚持还是不勉强,其实是在家庭教育当中需要细细思量的。这两者都是需要的,只不过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或者掌握好BALANCE。
    当然,有时适度的勉强也是需要的。比如孩子都有惰性,不喜欢的学科有时不愿去学习,此时适度的推动、督促、勉强也是需要的。此时方式方法要得当,态度合适,而且适当加以辅助,不要让孩子觉得难受。




妈妈圈特约家庭教育专家
    作者介绍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位列当当2014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当当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有售
长期咨询及学校等讲座邀请,请联系QQ:435445642  (加好友时请注明来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维尼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我们的公众订阅号“心理咨询师维尼”(weini435445642),)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2 )
妈妈网_20vo9k
2016年11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习了
妈妈网_42udsp
2016年11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