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要“买买买”,买还是不买?
孙瑞玲-英语启蒙专家
3岁以上 · 来自北京市
2017年6月

可能您和这位妈妈一样,有这样一个烦恼:
“每次和孩子一起上街,路过玩具店,他都要驻足观望好久好久,然后非要买一个玩具才肯离开。我有时不让他买,但是爷爷奶奶每次都给他买。后来他逢人就说:“妈妈不好,妈妈不给我买玩具,爷爷奶奶好,总给我买玩具。”我听了心理很不是滋味,我很爱我的儿子,我也希望他喜欢我,难道他就用物质的满足来判断亲人给他的爱了吗?”
孩子太喜欢买东西,这也许是不少家长心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要怎么引导,才能不伤害亲子间的感情?要怎么引导,才不会使他长大后变成一个过分追求物质的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孩子喜欢“买买买”都有哪些原因。

原因一:好奇和探索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不断获取新的信息,积累生活经验。在他们眼中,无趣的东西也许太少了,“哇!这个东西看起来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试试。”这种念头充斥着他们的大脑。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也都赞同孩子去探索。但是也正是因为好奇,这种探索的欲望一旦被满足,就会很快消退,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三分钟热度”,玩具刚拿回家就觉得没意思了,扔在角落里再也不碰了。
不少家长大呼“上当受骗”,买的时候明明是超级感兴趣、非买不可,一回家怎么就变成一堆“垃圾”了,所以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再要求买东西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家长的拒绝,甚至还会遭到一顿数落:“你回家就不想玩了,别浪费钱了!”
可是孩子并不明白什么是“浪费”,在他们脑海里,没有什么比探索发现新玩意儿更有价值的事情了。所以,“跟你讲过多少遍”也总是收效甚微。

原因二:真心喜欢
除了好奇和探索,单纯而强烈的喜爱也是孩子喜欢“买买买”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孩子总是对车欲罢不能,消防车、警车、卡车、挖掘机……感觉家里成了“停车场”;有的孩子总是对毛绒玩具完全没有抵抗力,毛绒玩具占领大床,人反倒没了“立锥之地”。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就像妈妈们总是买衣服、鞋子或者护肤品一样,收获真心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家长们可能觉得孩子没必要有这么多类似玩具,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可对于孩子来说不同型号、大小、新旧的玩具都承载着他们不同的情感,就像妈妈们有各种大小、型号、款式、造型的包包一样哦!

原因三:社交需求
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这种需求更为明显。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小浣熊干脆面,不是因为多喜欢吃干脆面,而是要收集里面的“水浒卡”,大家特别关注谁能集齐了一百零八将或者拿到特制的镶金卡,还经常把自己重复的卡与别人交换,每每收集到新卡都感觉倍儿有面子,恨不得拿大喇叭宣布,然后收回一箩筐“羡艳的目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圈子里流行的玩具使他们有了共同话题,能够帮助他们巩固和密切彼此的关系,甚至成为相互认同的一种方式。
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侄女非要买一本《秘密花园》玩涂色,我毫不犹豫地买给她,因为我知道她明天需要跟小伙伴交流切磋涂色心得或者要用这本画册交朋友,邀请小伙伴一起玩耍,我如果拒绝孩子的要求,就等同于切断了他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渠道。

原因四:实验自己的“力量”
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人常常怀念童年,而孩子们想的却是快快长大。成人看到的是童年吃喝玩乐无忧无虑,而对于孩子而言,真实的感受可能是——力量小、能力弱,说话不管用,甚至有时候吃块饼干还够不着……所以,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会使内心的拉扯逐渐增加,孩子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证明自己仍然“有力量”。而这个出口,也许就是“买买买”。就像我们有些成人在心情不畅时喜欢疯狂购物,大概就是类似的情况。
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心里的想法可能是:“我想买的东西妈妈给我买了,我能够影响妈妈的决定,我很厉害,我很重要。”(一般来说,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比较多的家庭容易出现需要通过“买买买”来填补“力量感”的孩子。)

这么说来,孩子“买买买”的背后,都是有正当理由的。那么,家长们可能又开始产生新的问题了——

问题一:如果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会不会养出一个“过分追求物质”的孩子?
对于早期教育和引导,我一贯主张的就是传播“正能量”,尽可能让孩子的童年记忆留存美好的印象,比如“周围的人会尽量帮助我”“爸爸妈妈有时间就会陪我玩”“我喜欢的东西我都能得到”,这是一个总体的印象,而不是每次的结果。这种比较稳定的正面印象更能够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价值观的人,更容易看到世界和他人积极的一面。
我和很多父母一样,希望孩子长大之后不要将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筑在单纯的物质需求上。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的追踪研究能够证实“过分追求物质的人”是如何养成的,但生活的经验可以帮助作出一些基本判断——
比如,长期渴望而得不到愿望满足,会使人更迫切的需要,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喜欢吃糖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糖吃,更难抵御糖的诱惑,而容易被陌生人拐骗。
比如,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诉诸物质来填补。我有一个朋友,准备与女友结婚,他说:“我不那么喜欢她,但是她有钱,钱是可以抓住的,喜不喜欢的没啥用。”
再比如,曾经有过物质奇缺的经历,可能会改变人的价值观。比如,凤凰男、拜金女等等。
虽然我不知道“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会不会养出一个“过分追求物质的孩子”,但我想肯定的是——需求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满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备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问题二:资金有限,不能什么都买的情况下,可以怎么取舍?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富可敌国,所以必然会面临一些选择,比如买什么,不买什么。出于对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保护,在购买力范围内的我们都可以买,但有些实在超出我们购买力的,对孩子来说实在太贵且不适宜当下能力的东西,可以选择缓一缓。
比如,漂亮而贵重的玻璃器皿,孩子虽然很感兴趣,但他们小手的灵活度还不足以把控,而且玻璃易碎可能产生危险;
比如,钢琴等大件乐器,孩子可能很感兴趣,家长也有培养孩子的打算,可以先买一个小的键盘类玩具,满足孩子了解钢琴的愿望,看看孩子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再做进一步打算;
再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买一些能够发展当前能力水平发展的,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有了更多参与社会互动的机会,情节丰富的故事书、假装游戏工具,如厨具玩具、可替换衣服的娃娃等是非常有利于社交能力发展的;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开放式玩具(沙子、绘画工具、积木等等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玩法,或者同一种玩法中有很多不同的策略的玩具)要优于封闭式玩具。

问题三:如何不伤感情地“不买”?
最常见的,如果大人不给孩子买,就会“自然地”数落孩子一通,有的怪孩子不懂事、浪费钱,有的怪孩子不开心、绷着脸。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决定不给孩子买,那就告诉孩子不能买,简单说明理由就好。对于孩子出现的不开心情绪,要理解且一定不要批评。
训斥和说教在这种时候是不会起到任何“教育”效果的,如果孩子在训斥中有所进步,那多半是因为畏惧,而很少是因为认同,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想要的东西没得到,谁都不会开心,如果不但没得到,还被骂一顿,负面的感受就会成倍提升,容易留下“我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的负面记忆,这就是今后产生“负能量”的源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安静地陪伴孩子,积极地安慰孩子,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充正情绪,比起物质,孩子更需要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这一点请家长们一定铭记。


未完,请继续看——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15 )
妈妈网_46arhi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哎,每次都气的要死

试试文中的方法吧

2017年6月
CFN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赞赞赞???
妈妈网_l7idkq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我家孩子现在就是这样,看见任何一个超市都想进去看一看!??

看文章,“对症下药”

2017年6月
安清菡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问题四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爸妈给我买点东西就不高兴,罗里吧嗦说一堆!让我有一种负罪感!!后来想要什么都不敢说了~~~

是的,孩子其实很敏感的,你的一个动作、一个叹息、一句抱怨,都会让孩子感觉到。

2017年6月
孙瑞玲-英语启蒙专家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问题四:如何“买”?
买就买了,买还有“如何”一说吗?
当然有!!!
曾经有则新闻报道说,一个小偷被抓后他的母亲来探监,痛骂他:“我让你别偷别人东西,我说过你想要的东西我会给你买的。”小偷回答:“你说是这么说,可是每次你给我买东西都是那么不开心,我不想让你为难了。”
如果决定买,那就痛痛快快地买,不要皱着眉头感觉很为难的样子,更不要各种纠结后给孩子买了,然后再教训他一顿。要像个大富豪一掷千金一样,甚至拍着胸脯(或者是其他夸张的方式)告诉孩子:“我最爱你了,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这个“表演”很重要,它给孩子传递一个坚定的信念——“你想要的东西,我肯定会给你买的”,这种信念会加深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就是自控能力的源泉,“我知道我会有,所以我不偷、不抢、不担心,我可以等待”。

给孩子“买买买”可以是我们爱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我们每天与孩子的互动和关心,都能给孩子制造快乐,也同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不必担心“买”会让孩子把爱等同于物质,除非他从来没有从别的地方得到过爱。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仓鼠宝宝。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