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好妈妈,要下笨笨的功夫-转自杨杰妈妈的朋友圈
妈妈网_r4zcm
备孕中 · 来自广州市
2017年6月
两年多前,有个咨询的家长突然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我感觉很不好的时候,你却觉得我有进步;我感觉还可以的时候,却被你挑出很多问题?
这个问题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因为它太典型地反应了刚刚开始更新教育方式的家长们共同的感受。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如此迥异呢?
其实换个角度也很好理解。当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时候,内心会觉得艰难,同时会伴随各种不确定感:我这样做是否妥当?会有效果吗?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一旦错了怎么办?天哪,好难啊……但是,如果停止改变的步伐,按照自己的习惯方法与孩子打交道,就会有熟悉感和稳定感,尽管那样做未必有效,甚至对孩子有伤害,但自己内心的感觉是轻松的、安逸的。
这位家长的童年生活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因此积累了非常多的负面情绪。当她与自己的女儿相处时,这些情绪会时不时地爆发出来。因此,我给她一个建议,让她把自己的负面念头记录下来,然后与这些负面念头进行辩论,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她告诉我,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放弃了。
我对她说:你是否想过,我们的负面念头之所以如此顽固,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重复它们,少说也有几十万次。任何事情,经过几十万次乃至几百万次的练习,都会变得根深蒂固,异常强大。我们怎么可能通过三五次的尝试,就改变了呢?如果能这样轻松改变,人生是多么不稳定啊!
其实,这是我自己经常运用的一个方法。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总会对事情有一个模糊的、负面的判断。哪怕是下楼散步,我心里也会隐隐地发牢骚:哦,又得出去了。我渐渐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是常态,其实这模糊的想法中,隐藏着负面念头。于是,我就会把这个念头呈现出来,比如:我其实是把散步看成了一项作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它。然后,我再列出对这个念头的反驳:散步与否,走多远都是自愿的;我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我可以欣赏草坪大树、鸟鸣虫叫;散步的时候可以找到宁静放松的感觉……等我再去散步的时候,就会有意捕捉这些积极的感受,这些感受改变了我对散步的看法,慢慢把散步这件事情由“作业”变为真正的热爱。
就这样,每次捕捉到一个微小的负面念头,我都会辩驳一番。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了一点进步,这种模糊、负面的判断在减少。当然,只是在减少,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个练习直到现在依然在进行中。
这个方法很容易做到,就是捕捉到消极念头,然后与这个念头进行辩驳,用积极的念头将其置换。这个方法本身并不难,真正的难度在于坚持。
我在曾国藩传记中看到过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竟然觉得曾国藩是个笨笨的人。他一介书生,最后成为湘军统帅,建立不世功业,似乎靠得就是这笨笨的功夫。比如他32岁以后致力于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静、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做个计划很容易,坚持一辈子就难了。曾国藩做到了,哪怕是军务繁忙,他依然会坚持做日课。
现在重新来看曾国藩,其实笨笨的功夫才最不容易做到。我们都感慨教育孩子没有精力,曾国藩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依然坚持给家人写信,对弟弟和晚辈进行谆谆教诲,这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我大学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读这本书,当时心中甚是疑惑:他怎么有时间写这么多书信?而且我们不要忽略了一点,曾国藩有很严重的皮肤病,在家书中也常常描述为“奇痒难忍”。就这样一个封疆大吏、湘军统帅,军务政务繁忙,还要忍受恼人的皮肤病,他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和坚忍,还有他所坚守的信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联系到教育,我对这句话有了另外一层的理解。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挖掘出自己的教育能力,原因就在于——今天春种,明天就想秋收。
比如,想到了一个方法,坚持了两天,还没有见到效果,挫败感便奔涌而来:啊,所有的办法都用过了,无论我怎么努力,孩子都不肯改变,天哪,我该怎么办……
不急着收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我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我发现,我不太能回忆起挫败的经验,其实,挫败的经验肯定有,而且绝对不在少数。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一种傻傻的精神,不去计较得失成败,只是觉得与小孩相处好玩,也就没把挫败当回事,做错了就重新寻找办法。有时候,同一个细节,可能反复琢磨了几年,才找到了比较有效的办法。
在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妨笨一点,慢慢地下功夫。放下对自己的期许,但不放松改变的步伐,对孩子耐心的前提,是对自己耐心,允许自己进步的速度,像蜗牛一样,缓慢而从容。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1 )
妈妈网_r4zcm
2017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很高兴您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