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用56年跟拍一些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真相!
妈妈网_i7qipw
3岁以上 · 来自深圳市
2018年3月
昨天,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这个最了解宇宙的人,追随着他的梦想,飞向浩瀚星河。

她的女儿在提到父亲时,反复提到霍金的幽默风趣带给她的影响。

“他始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那些生活在战争地区的人们,那些生活在极端条件下的人们,始终能从他身上找到激励人心的方式。”

21岁时,霍金在人生最风光无限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此后,他开始因病全身瘫痪,除了三根手指跟眼睛都不能动,医生说他最多还能再活两年。可他,不仅多活了下来,还多活了半个世纪。

轮椅上的霍金通过电脑与外界交流,人们通常喜欢悲观化他的经历,但他自己看来,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不是怎么去博取同情,而是怎么去面对。

所以他,给动画献声,出演电影,说脱口秀,乐观潇洒面对电视电影里针对他残疾开的种种恶意玩笑。

这种人生态度对女儿影响极深,女儿评价他:我父亲的固执,他活下去的毅力,以及他笑看人生的幽默感都种在我心里。

霍金曾说:如果你身患重病或残疾,这也许不是你的错,但抱怨社会或指望他人怜悯,毫无益处。一个人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状。


乐观与悲观的人生态度,折射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正反两面,给人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

张爱玲说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有时候,教会孩子乐观面对人生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远。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4 )
潼潼麻麻Alice
2018年3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让孩子乐观的面对生活,很有道理~~~~~~~~~~

嗯,心态很重要。

2018年3月
妈妈网_i7qipw
2018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E.P.Seligman提出过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经历长期的失败和控制感丧失,并得不到帮助后,最终选择放弃抗争,连试都不愿意试了。这一概念的直观解释是,当孩子长期面对挫折时,得不到有效帮助,会最终放弃抵抗。这种结果是可怕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次挫折,而是要面对无数风浪。父母不能长期陪在孩子身边,一次帮助可以,但不可能终生提供帮助。这时候,如果孩子不能坚强面对挫折,后果不堪设想。所幸,Seligman还提出了习得性乐观(LearnedOptimism),也就是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专注、积极、掌控感、自尊自信都是可以练习得到的。所以,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乐观精神,对于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必要。新闻上常年报道的孩子心理素质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一大难题,新闻上,以为内不让玩游戏而跳楼的例子总有出现,一时的挫败感造成的心理落差能做出这样的傻事,给父母们都敲响了警钟。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坠入深渊…决定孩子命运的钥匙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至于是选择搏击还是堕落,飘荡还是翱翔,都取决于孩子自己。不过,父母能做的,是教会他们面对命运的挫折时,至少有选择的自信与勇气。海蓝博士说:我认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是:当Ta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时,能够拥有独自应对挑战、驾驭自己跌宕起伏的命运之舟的能力—也就是抗挫折能力。我们不能一辈子帮孩子挡风遮雨,学着让孩子积极勇敢面对生命风雨,是最长久最安心的教育,因为你至少知道当我们有一天不在他们身边时,他们也能直面风雨,坚定地与生命风浪做斗争。
妈妈网_i7qipw
2018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前不久,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在家长中引发热烈讨论。这部纪录片从1965年开始,耗时56年,把14个孩子一生的轨迹都在荧幕前呈现。不同阶级,不同家庭,除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这部纪录片还最真实地记录了同一阶级,不同人生态度对于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影响。影片中,来自工人阶级的Sue虽然无法抹除原生家庭对于人生的影响,却依然在经历过离婚,单亲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后乐观面对生活,面对人生。7岁时的Sue她珍惜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在孩子成年后都没有放弃自己对于梦想的追逐,所以她自信美丽,从7岁到56岁脱变得愈发美丽。56岁的Sue而同样来自工人阶级的Lynn,则是Sue的朋友,不同于7岁时的天真可爱,对于生活总是习惯抱怨顺从的她,则早早对人生的挫折投降。7岁的Lynn在她看来,人生不公,教育不公,太多事影响了她的人生,她总是怨天尤人,动不动就接受命运的安排,35岁的她,看上去俨然一副50岁的面孔。而她的结局,是58岁便早早完成人生的谢幕。35岁的Lynn同样的阶级,同样的背景,人生态度决定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承担挫折的勇气都没有,央视《经典咏流传》曾请到了贵州石门山小学的音乐老师梁俊和孩子们来演唱袁枚的诗《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原诗的一句。台上的梁俊问学生梁越群:小梁,你还记得为什么要唱《苔》,梁越群说:知道呀,因为想让我们像牡丹一样绽放。这群山里的孩子明白自己的出生环境,知道走出大山甚至生活的艰难,但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勇敢面对人生的不公。生活总是充满挫折,外来的挫折,原生的挫折。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挫折早早缴械投降。温室里的花朵,如果连基本的耐寒能力都没有,那么面对温室外的严寒,则会一夕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