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慢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
夏天妈妈0826
2岁9个月10天 · 来自南京市
2019年3月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父母重新塑造的过程。那些能够用心带孩子的父母,都会因为陪伴孩子而获得巨大成长。不要小看这个“用心”,不带侵入的用心,以及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尊重,才能有所“觉察”、进而“自省”、“重塑”才会发生。否则所有的用心,只是停留在养育者的“自我满足”阶段。菜菜就是一位用心的妈妈,她家女儿快2岁半了,养育的过程自然少不了诸多问题,比如吃饭,那些纠结背后,也是一个妈妈内心不断成熟的过程。今天这篇关于孩子吃饭问题,菜菜的观察,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1 有一次和婆婆聊天,说到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已经6岁了,还在喂饭,还要大人帮忙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还分不清楚左右脚。我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加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照顾得太周到。什么都帮孩子做了,孩子连成长的机会都没有了。其实照顾孩子,还是应该放手给孩子机会尝试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婆婆回:还是照顾的周到好一点吧,孩子还是孩子,怎么知道照顾自己呢? 我笑笑,就结束了这个话题。因为我和婆婆都知道,我没法改变她的想法,她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不过幸好婆婆是属于通情达理之人,虽然我们的育儿观念不一致,但大部分时候婆婆还是会尊重我的想法的。 我和婆婆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少吃苦。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孩子“吃苦”的理解不一样。有的“苦”现在吃了,未来会少吃;而有的“苦”现在不吃,未来可能多吃。我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陪她的身边,照顾她。 远得不说,就说3年吧。孩子出生前三年,我们虽然可以全天候地陪着孩子的身边;可是三年后,孩子终究会离开我们身边,到学校去,融入一个新集体;再长大,她会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承担社会角色,进入更大的世界中。也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因为学业或工作,或爱情,和父母分隔两地。 如果她在家时都是依赖大人们的照顾,那一旦离开家长们的身边,要独自靠自己时,那过程必定会很苦。相比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更希望她能够自力更生,确保孩子在离开我的时候,依旧可以生活的很好,把自己照顾好。 所以现在开始我会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做得很慢,做的也并不好,有时候还会需要我重新做一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学会,会完成得比我更好,而她现在差的只是锻炼的机会。 现在,我已经开始收获到一些正面反馈:○现在3岁半的女儿,自己已经能够穿鞋子,裤子和衣服;○哪怕我不在身边,如果自己想上厕所,也能够自己解决;○吃饭也不太操心了,因为我自己带她的这段时间,都给她自己吃饭,虽然弄的实在是很脏,耗时很长,但自己也能够喂饱自己。当然有时候她也会让我很崩溃,但总体来说,也算是一个独立性比较强的孩子。 综合评估了女儿的生存能力后,和自己的时间安排,我决定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先去半天,3个小时左右,在学校吃中餐;中午再接回来,这样适应一段时间后,为以后上全天制的幼儿园做准备,让她慢慢过渡。女儿也没有让我失望,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最后都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今天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们夸女儿的适应力很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吃饭时也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女儿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子,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开始哭,不肯自己吃,非要奶奶喂。老师怎么哄都不行,没有办法,就喂她吃,可还是不行,一直哭着等奶奶来。我想大概是平时在家都没有自己吃过饭,都是奶奶喂,所以她并不能够适应现在生活模式。虽然这个奶奶在家的时候照顾的无微不至,可她最终也不能陪孩子上幼儿园呀,苦的还是孩子。 前段时间看语姐姐的文章时,看到文章中,语姐姐和她儿子的一段对话:儿子问语姐姐,他的爸爸为什么会那么笨?语姐姐回答,他爸爸不是头脑笨,而是生活锻炼少,而显得笨。儿子又问,爸爸为什么锻炼少呢?语姐姐说道,大概是爷爷奶奶太勤快了,所以把本该爸爸做的事都做了,爸爸锻炼的就少了呀,因此,妈妈现在会让你自己多做事,你长大以后就会聪明了呀。语姐姐最后总结道:成熟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本应该经历的困难。   2  我最近学到一个词,叫“自我效能感”。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定义的“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其实简单点说就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这件事,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武志红老师提到,“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可以借由“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这些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弱”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比较容易被击败。 孩子小的时候,是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最佳时机。 因为孩子越小,做错一件事情的成本就越小,我们大人很多时候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弥补这个过失。孩子衣服穿错了,我们只要帮忙孩子把衣服重新穿好就行了,孩子的鞋子穿反了,我们帮忙调整过来就好了。 可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做错事的成本就会高很多,因为此时孩子面对的都是大问题,大选择,我们做父母的也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去化解。当孩子面临失业,失恋等重大问题时,我们做父母的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干着急。很多成年人在某一件事没做好,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容易自我放弃,这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自我效能感”太低。 知道这个概念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给孩子独自完成她想完成的事。   3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武志红老师给出了两个建议:1、 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当孩子第一次表示要自己穿鞋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个愿望,让孩子自我去完成,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代替孩子完成。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当孩子自己完成的时候,她会认为自己很棒。而这种棒的感觉,会不断地内化,成为滋养孩子的养料。 ○当我们大人帮助她完成的时候,她会认为大人很棒,而自己很差。这种自己很差的感觉也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发展“自我效能感”的阻碍。 2、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及时给予他正面的反馈。当孩子能够自己独立把鞋子穿好时,我们要记得及时夸奖她,认可她。夸奖的时候要夸奖具体的行为过程,而不是只说:你好棒。我一般会这样夸奖我家宝宝: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穿鞋子,不是***忙穿的哦,太棒了,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但是宝宝自己努力解决了,真的是太棒了,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当孩子把事情弄砸的时候,给予他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遭遇一些失败,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可孩子是没有时空感的,当他们有挫败感的时候,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也被摧毁了。如果此时我们父母能够及时化解孩子这种挫败感,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那么孩子就会重拾信心。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最好机会。适当的放手,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长远的爱。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0 )

快来发表你的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