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分享玩具?这未必是坏事!
草莓炒花椰菜
1岁11个月27天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3月
看见一对父母,在孩子不愿分享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分享的情境。




豆豆正在玩心爱的恐龙,邻居乐乐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玩具,凑上去伸手要抢玩具。

豆豆自然不让,护着自己的玩具。

妈妈看见了,教育道:“玩具要跟好朋友分享,否则乐乐就不愿意跟你玩了。”他不为所动,把玩具抱紧,宣告主权。

妈妈看讲道理没用,上前去掰孩子的手。见恐龙掉在地上,乐乐迅速捡到一边玩了起来。

豆豆大哭不止发泄不满,妈妈只好又给孩子讲道理、拿零食转移他的注意力,可唯独没有帮孩子把玩具要回来。

乐乐奶奶觉得不好意思,让乐乐把玩具还给主人。豆豆妈却说:“没事没事,让他玩吧,不会分享的孩子太自私了,在幼儿园会被孤立。”

事实真的会像豆豆妈说的那样吗?

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一般两岁多的孩子就进入到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建立起对自我的感知,当形成这种感知之后孩子才开始意识到周围还有其他人,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一般来说,孩子要到4岁之后,才能做到自愿的分享。它的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会常常使用“我”,并开始形成对物权的敏感。他们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这并不是孩子变自私了,而是他开始探索自己和物品间的关系。

占有欲不利于孩子交友?

将心比心,如果有人和你说:“你应该具有分享精神,所以,请把存款分我一半!”你一定觉得这人疯了,可在孩子眼中,他心爱的玩具和成人的“存款”没有什么区别。需要分享的小汽车,可能是他“车库”中最重要的一辆;需要分享的绘本,可能包含了妈妈陪伴自己无数个夜晚的哄睡故事。它们的意义何止那么简单?



我们为了让孩子被别人所接纳,强迫孩子去分享的时候,会削弱他的安全感,让其以为:我对物品的所有权是不对的。

不仅如此,童年长期的忍让和匮乏感,更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停追寻对物权的占有欲,变成了真正的贪婪小气。

我们都知道分享是美德,在我们这个重人情的国度,分享甚至还是检验一个孩子养育合不合格的隐形标尺。但其实,分享和爱一样,孩子需要先拥有,才有能力去给予。

小时候越是被强制分享的孩子,长大脱离父母的控制之后,可能越自私。

为了培养宝贝的分享意识,父母必须得先从保护孩子的物权敏感开始。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1 )
草莓炒花椰菜
2019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1.鼓励孩子合理的占有
属于孩子的东西,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如果遭遇了孩子被强迫分享、被评价“小气”的时刻,父母要勇敢站出来说“不”,给予他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那些不属于孩子的东西,也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事物的主人对其享有支配权,孩子不能随意地处置。比如爸爸的眼镜、姐姐的布娃娃等,都需要经过其所有人的同意才能玩耍。

2.引导孩子交换和轮流玩
交换和轮流玩是巩固孩子物权意识非常好的方式,它让孩子明白,别人玩一会儿,并不是玩具就归别人了,“是你的终究还是你的”,最终它还会回来。
不仅如此,互换带给孩子的体验也是棒棒的,他不仅没有失去自己的玩具,玩到了从来没有玩过的新鲜玩具,还初步掌握了一些社交技能,和小伙伴共度了愉快的时光。
3.让孩子寻找合适的分享方式
很多父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快,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会儿。
但有心的父母已经开始留意,孩子对于是否向他人分享是特别有主见的:崇拜的大哥哥大姐姐要玩,可以,比自己小的孩子要玩,不行;孩子有很多块饼干,拿出一两块分享给别人,孩子也乐意之极,但如果自己只有一点,会觉得不舍。
哪些玩具孩子愿意分享,哪些不愿意?哪些人他愿意分享,哪些人不愿意?什么时候他愿意,什么时候他不愿意?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孩子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才能找到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为难朋友的平衡点。 
4.营造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
育儿先育己。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父母首先就得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平时可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分享行为中,比如做好吃的点心送给邻居,一起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有好吃的给每位家人分享等。一旦发现孩子有了分享行为,哪怕是给妈妈吃一口他最爱的蛋糕,都应及时给予赞许与鼓励,要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不仅收获了情谊,感受了快乐,也会得到大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