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闫妮暴击式唠叨:你还在用同款“唠叨式教育”吗?
牛牛奶奶牛Niu
3岁以上 · 来自杭州市
2019年6月
最近我一直在追闫妮和张嘉译的新剧《少年派》,主要是在里面看到了不少我自己、我们家庭的影子!
不知道有没有妈妈跟我一样在看这部剧的呢?



剧情主要是四个高中生的成长故事,校园戏占的篇幅不少。
而剧中闫妮扮演的王胜男这个角色,是一个家有高中生的中年妈妈,集所有妈妈的典型于一身。全剧第一个亮相就是这么一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试问哪个妈妈没这么说过自己?



就说第二集中孩子住校第一个周末回家吃饭时的一个片段吧。孩子头一次住校,王胜男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就惦记着孩子在学校到底是个啥情况。

好不容易盼来了周五放学孩子回家,做了一大桌子孩子爱吃的菜,刚进门娘俩那个亲啊!可是吃饭时她一直跟孩子没完没了地说,还要干涉孩子学校社团的选择,果然,没几分钟母女俩就吵上了。



妈妈随即调转火力,开始唠叨孩子饭前没洗手。好吧,打肥皂的次数、冲水的时间全都要说一遍。




尽管女儿的抵触情绪已经很明显了,王胜男还是在说,直到把女儿说烦了,回房间用不吃饭表示抗议,她还不忘加一句饭后刷牙了没……虽说有生气的成分在,但唠叨也是真唠叨了。




看到王胜男对女儿方方面面的管束和干涉,还有无休止的唠叨,网友们感叹这就是自己的亲妈,还有很多人说在王胜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那天我的一个闺蜜也在群里感叹自己平常就王胜男这样,儿子说她总是说说说的很烦,她原来都不觉得,看了王胜男后才发觉是真挺烦人,以后得克制了。




这么看来,这个角色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除了闫妮精湛的演技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生活中这样爱唠叨的妈妈实在是太多了。
我也正在看 72%
想去看看了 28%
54 人参与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14 )
麻豆麻豆麻豆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最近这部剧真的很火啊

是的,宝妈可以去看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2019年6月
慧家有三宝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说的我也想去看了
fishchan0109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我也不想啰嗦呀!我女儿非得惹我,也许生了老二之后她觉得妈妈对她的爱被分薄了,所以非得出来搞事情!

可能是女儿怕自己受到冷落

2019年6月
念念家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1) 点赞(0)
哈哈,我也在看,发现自己自从孩子上学开始也是很能唠叨

对,放心不下的事情太多了,不唠叨几句舒服哈哈哈

2019年6月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其实关于唠叨这事儿,说不好听点儿,就是说话的人太过自我,只想着把自己想说的一股脑地倒出来了,喋喋不休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全然没有考虑“听”的那一方的感受。 表面上看,唠叨的家长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实际上要我说,越是这种表现的家长,越是说明了他自己内心充满了焦虑,他只不过是在通过对孩子反复不停的说教来宣泄自己的焦虑罢了。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他除了不停重复地说,估计也不懂别的方法吧! 总之,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其他的“听众”,准备开始说教前,不妨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再好的东西如果反反复复强加于人,就会令人讨厌了。起不到作用的唠叨,还是忍住少说吧!

最有效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你对着孩子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以最简练精干的语句,让孩子打从心里记住并接受,从而他才会愿意去做。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总是唠叨个不停的王胜男式的妈妈们,可能认为只有不断重复地说才能对孩子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跟孩子唠叨多了,他因为逆反心理,不但听不进去,可能还会跟你反着来,少说几句反而效果更好。

在受到他人的说教,尤其是批评时,人的心理会产生波动,这个波动的恢复需要时间。最初父母就某件事批评孩子时,他内心可能会有内疚的情绪,给他时间说不定就接受了。如果父母继续一直重复的唠叨,孩子就会变得不耐烦,大脑就不愿再接收任何信息了。因为这让他的心理波动没有时间恢复,情绪反应越来越大,反抗心理也就强烈起来,这时无论大人再说什么他肯定都听不进去了。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小主人公杰瑞和哥哥汤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爸爸妈妈还有奶奶“高频率说教”,杰瑞通过旁白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日常中有很多家长经常会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着某一件事情或者重复着生活中各样点点滴滴的事情。孩子一旦不耐烦,家长又会觉得:孩子做错了,我讲几句又怎么了?你说的不对,我还不能说了?我多讲几遍也是为了你好,让你长教训,不然你怎么记得住呢?
 
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在家唠叨孩子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的唠叨毫无意义:

1.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你所说的东西。
2.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孩子也是一样。
3.孩子要是把家长的唠叨都听进去了,那才是一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越是对孩子唠叨,你说的话就越没有意义。
 
有的父母一天中,80%的时间都在跟孩子无效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

那怎样做一个不啰嗦的父母呢?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6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讲的是一个人如果受的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产生的一种极为不耐烦的反抗心理。孩子们不喜欢妈妈唠叨,就是因为这个。

在《我的前半生》中,陈道明扮演的老卓曾给唐晶讲过一个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故事《杰米扬的鱼汤》,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对“超限效应”做个直观解释。



故事的大意是:一个朋友去拜访杰米扬,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他。朋友喝了第一碗觉得味道很不错,非常满意,杰米扬便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不以为意,仍一个劲儿地劝朋友再喝一碗。最终,可怜的朋友终于忍无可忍,夺门而出。自此,他再也没来拜访过杰米扬了。

这个寓言所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可而止,过量了即使是好东西也会变得不好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