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道歉”,不是说“对不起”这么简单
牛牛奶奶牛Niu
3岁以上 · 来自杭州市
2019年7月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件小事,是讲妈妈如何处理孩子们在游乐场里的冲突的,博主记录的那两个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可以说,这两位妈妈在关于“如何给别人道歉”这件事上,给女儿做了一次示范。

道歉最首要做的事情,是给对方的情绪灭火,说“对不起”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同时,妈妈们也顾及到自己孩子的情绪,带离现场一来是为了倾听孩子当下的感受,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来也是希望让孩子情绪降温。

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两天,自己还真就遇到了类似的事。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24 )
蓝雨929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习了
ye亲亲宝贝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分享不错
芒果鲜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做父母也是要学的一门功课
妮妮婷婷113!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说得很对
陆梓桐宝贝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赞同楼主做法
大畅宝宝妈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文章很好很受益
88myhoney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不知道要叫人称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不知道要叫人称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明白了
妈妈网_s1hlto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公众号 “聚能范” 在线观看最新大电影 发送“扫毒2”在线观看
陈阿鱼酱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护短”只会教育出没有责任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孩子。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只有带着同理心,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哪些伤害。不管是后续的承担责任也好,弥补过失也好,都要建立在同理心这一步之上。
榴莲味の芒果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比起简单说出“对不起”那三个字,或许对对方能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才更会有作用和意义。
只吃一口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分不清对错的大人,只能教孩子说对不起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曾经在一篇关于“教会孩子道歉”的文章下,看到了下面这则网友的留言,令我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道歉这件事,远比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要复杂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需要直面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尤其在孩子还小,尚在学习该如何与人相处的时候,父母们适当的引导还是不可或缺。

不妨把每一次矛盾看做小小的可“教”之机,也怀着一颗坦然的心,给与孩子学习的时间。

也许这一次告诉了孩子应该如何去道歉,下一次孩子还是没有做好,那就由父母再示范一次,给孩子多一次学习的机会。

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身上并没有一个开关,一按下去就立刻能开心。

比起简单说出“对不起”那三个字,或许对对方能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才更会有作用和意义。

这个道理,放在成人间,也同理。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当然,孩子并非一出生就天然的拥有同理心。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社交冲突的发生,都是一次引导孩子建立同理心的绝妙时机。

此时,我们能做的事情有两件:示范和复盘。

就像开篇那两位妈妈一样,在看到女儿们起了冲突之后,第一时间先过来“安抚对方”。

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妈妈处理问题的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不是机械的说声“对不起”,而是带着真诚和关切,询问对方“有没有受伤”、“我弄疼你了吧”、“我让你伤心了吧”?

当孩子在父母的行为中真正感受到这些语言、动作的力量和作用,他才有可能去模仿与学习,在下一次自己单独遇到了社交冲突的时候,也能尝试着这样使用。

除了强大的榜样力量,事后复盘也很重要。

比如我们在淘气堡遇到的小插曲,如果欺负别人的是潼潼,在我听到了对方讨论整件事的经过时,我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跟潼潼进行复盘。一起尝试着去分析和发现,到底孩子哪里做的不合适,又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和改善。




复盘之后,也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想一想,有什么可以弥补和修复关系的方法。

比起我们遇到的男孩妈妈说“不要跟这几个女孩子玩”,我觉得开篇那两个妈妈“鼓励两个孩子继续玩”,也许更能让孩子明白道歉的真正意义。

当然,我不是不能理解家长的“护短”之心。

只是,“护短”应该是不当众辱骂责罚孩子,但该讲的道理仍然要私下给孩子说清楚了,让他们以后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明明错了也死扛着不认,把“故意”硬说成“过失”,只要道歉了,连对方在私下的讨论里都不允许再提到自己孩子半分不对。

这样的“护短”,或许只会教育出没有责任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孩子。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7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上周末,潼潼跟以前幼儿园同班的两个小女孩约着一起去亲子餐厅玩儿,其中一个女孩还带来了另一个朋友A,也是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

四个女孩在淘气堡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几个妈妈也在一旁聊着天儿,我顺便还在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没想到,刚玩了没一会儿,潼潼她们几个女孩子就来找我们“吐槽”,说有两个也在淘气堡玩的男孩子太顽皮,总抢她们的球,还不让她们玩儿。

当时我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儿,就说要不你们自己先去试试看跟他们沟通一下?如果实在不行,你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没想到,没过几分钟,小女孩A带着哭腔跑来找自己的妈妈,说是胳膊被两个男孩弄疼了。

女孩妈妈一看,女儿的胳膊红了一片,当即按耐不住了,站起来询问:

“到底是哪个男孩子弄的,家长是不是要管管?”

两个男孩的妈妈见状站了起来,叫来了自己的孩子,和受伤的女孩说了句“对不起”。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可能也就结束了。既然孩子伤得不严重,对方也道歉了,我们和女孩A的妈妈也都不是不依不饶的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

但没想到,事情还有续集。

玩了一会儿该吃饭了,潼潼她们几个过来餐桌这儿,边吃边给我们讲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了两个男孩当时怎么推了她们、抢了她们的玩具。

本来算是私下讨论,她们说话的声音也不算大,但因为我们跟男孩妈妈的桌子坐得比较近,所以正说着,话就被两个男孩的妈妈听见了。

只见,一个妈妈站起来,明显带着情绪的大声对其中一个男孩说:

“你们别再和那几个女孩玩啦,她们太刺儿了!”

一听这话,本来早都平静下来的朋友又火了起来,上前和男孩妈妈理论:

“这位妈妈,你这样说就不对了,难道你平常就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吗?明明是你的孩子打了人,你倒觉得是被打的人有问题?”

男孩妈妈也一脸怒色,反问朋友:

“我都让孩子道歉了,你还想怎样?”


下载妈妈网孕育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