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让孩子看手机,这几件事我们都做错了!
陈阿鱼酱
备孕中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8月
前几天,江苏淮安,有一位母亲却凌晨报警。




民警赶到后,发现事发原因竟然是母女矛盾!

14岁的女儿暑假沉迷手机,常玩到半夜,母亲劝说无果,便报警让警察带走女儿管教。

“你们把她带走吧,我管不了!”




最终,在警察的劝说下,母女俩言归于好。

但想想,女儿从此以后就真听话了吗?

对电子屏幕,其实家长也有诸多迷思,管还是不管之间,常常陷入误区,令孩子越发沉迷于游戏或网络,而家长的管束也越发无力……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7 )
童童果果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看手机脾气不受控制
妈妈网绘本王国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电子科学发展的时代,不仅孩子,我们家长也要做好~
陈阿鱼酱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而制定规矩的动机,父母也需要向孩子解释!

否则,就很容易被孩子敌视,将父母的规矩视作刻意的惩罚,内心也就抗拒执行规则,甚至会蓄意破坏它。

我文中开始提及的那位朋友,后来就给她的八岁孩子制定了电子屏幕的使用规则,并且用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解释了动机。她说:

“学校有规则,游乐场有规则,玩电子屏幕是不是也该有规则?”

朋友也遵从了“三部曲”的第三步,给孩子一些话语权。

孩子就提出,如果他玩电子屏幕要有规则,那么爸爸妈妈也要有规矩。

孩子甚至还提到一个细节:“你们(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也在看手机。”

孩子的发现,让朋友又惊喜又羞愧!

没想到在自己完全禁止电子屏幕的家庭中,其实父母就是最明显的豁口啊。

于是,家庭的《电子屏幕使用规则》进一步扩充,内容参考了孩子的意见:

✨饭桌上谁都不能玩手机
✨晚上熄灯后,爸妈也要早睡,不玩手机

规矩制定好后,朋友告诉我:

“原来只是想着约束一下孩子,现在看来,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啊!”




确实,电子屏幕对于现代人,何止只是对孩子的挑战呢?

诚如儿科专家车夫里克所说:“我们的世界处处变幻莫测,当幼小的心灵也要承受诱惑,我们更要提前修筑防火墙,去保护一个安全的童年,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走出误区,用好电子屏幕,我们会有更好的“数字一代”!
陈阿鱼酱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误区三:看不见的伤害

因此,使用电子屏幕,并不是大人想禁止就禁止,想允许就允许,它需要一个明确的规则,所有人都应当遵守!

那么,规则该如何制定呢?

最常见的,是限制时间!

2018年,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对婴儿及儿童观看电子屏幕时间的最新建议,其中提到:

✨一岁半以下的婴儿,除了视频聊天之外,避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18月-24月的孩子,父母应该选择高质量的电子屏幕内容,并且与孩子一起观看,不超过半小时;

✨两岁到五岁的儿童,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个小时的节目

✨五岁到九岁的儿童,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多于2小时




但除了时间限制之外,心理学家却提醒家长们,更要重视电子屏幕内容的选择,并且,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更要重视孩子喜欢电子屏幕背后的心理动机!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担心电子屏幕给视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其实,相对于视力与健康,电子屏幕最大的挑战更在于孩子的——自我认知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肯尼迪.摩尔就提出,电子屏幕最大的负面影响,是模糊了孩子的“自我意识”。

“不快乐的孩子在几小时的游戏中,会感到快乐。这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摩尔认为,电子屏幕带来的真正风险是:

✨内容风险
✨社交风险

在美国,有40%的孩子曾经经由电子屏幕无意中接触到暴力、色情的内容。

这还不包括那些主动寻求相关内容的孩子。




社交风险则来源于网络社交。

有些孩子通过网络结识陌生人,由此将危险引进门。




有些孩子遭遇了“网络霸凌”,霸凌者匿名攻击受害者,而受害者却无处可藏!




还有些孩子,陷入“朋友圈焦虑”中。
在朋友圈或者QQ主页,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她们开始懂得粉饰自己的生活。经过粉饰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成为孩子们攀比的“战场”,很多孩子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努力地去赶上别人“看上去过得很好”的生活……

这种攀比,相信你我也不陌生吧!

摩尔就说:“这些才是互联网、电子屏幕带来的更真实的痛苦!”

“我们必须从小就教会孩子应对数字世界,这样等他们长大了,才不至于陷入这样的痛苦之中。”
陈阿鱼酱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误区二:更强化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要玩电子屏幕的请求,也非常纠结!

有一次在楼下,我就看到一位爸爸与孩子的对峙。

孩子坚持要玩手机,爸爸一再拒绝:

“不行。”
“爸爸,我就玩一局!”
“不行!”
“就一局!”
“不可以。”
“一局!我要!”
“不可以,回家!”
“不回去!”
“回去!”

孩子开始耍泼撒赖,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爸爸也有压力,终于,他说:

“回家就玩一局!”
“好!”

孩子破涕为笑,乖乖跟着回去了。

看到爸爸的窘境,我非常理解,谁愿意在公共场合这么闹腾啊?如果是我,指不定也想要妥协!

但这样的妥协,其实比直接给孩子手机更糟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间歇强化”。

换在这个场景中,就是爸爸一直不停地拒绝,孩子却最终打动了父亲,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这个过程,其实孩子的心态其实与赌徒差不多,他们一直向角子机中投币,直到中奖!

只要知道自己总有“中奖”的机会,孩子尝试的动机就会增强,哪怕大人一直在拒绝,孩子却会一直“努力”,直到获得奖赏!

这种奖赏,比直接获得的奖励,也更令孩子兴奋!

下一次孩子会怎么做,您觉得呢?



陈阿鱼酱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误区一:全禁止

对电子屏幕的危害,我想您一点都不陌生!

伤害视力、造成上瘾,甚至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将游戏成瘾界定为一种“精神疾病”。

恐惧之下,很多家庭对电子屏幕严防死守,几乎达到了完全禁止的地步。

我的一位好友就是其中之一。

她家孩子今年八岁,正是低年级。

平时,家里不允许使用电子屏幕,孩子也能遵守。

但暑假的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却让家里闹翻了天!

有一天,邻居孩子来了,两个孩子一起出去玩。

刚开始,朋友还挺高兴,觉得孩子们去户外运动,多好!

但两小时过去,还不见孩子回来,她出门一找,却发现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正盯着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手握手机的,正是自家孩子!

“哪里来的手机?!”朋友气不打一处出。

孩子眼光投向邻居,原来,这手机是邻居孩子家长给的!

这下,朋友更郁闷了…

自家严防死守,好不容易让孩子有所控制,这下可好,还有别人的手机呢!




从那之后,朋友的心七上八下,一方面想继续严守,不让孩子接触电子屏幕,但另一方面,“铁幕”却已经松动,看到了电子屏幕对孩子的吸引,家长又怎么不忐忑呢!

可完全禁止电子屏幕,真的可以吗?

并不行。

一方面,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阻止孩子接触电子屏幕,难度越来越大!

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被称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电子屏幕,在成年人生活中无孔不入,也迅速地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成为孩子们唾手可得的工具或娱乐方式!




就如我朋友经历的那样,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屏幕的策略,也许可以在家里勉强执行,但一旦孩子走出家门,就可能失效了。

另一方面,电子屏幕还有“社交性”。

2018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第一大需求就是——社交。

这不仅包含我们日常使用的微信、微博,更包含了当下的“流行元素”,了解当下流行的人,自然有共同的话题,而不了解的人,就会被排除在话语圈之外。

这样的情况,甚至出现在小学阶段。

我曾经与五位四年级的孩子聊天,了解他们使用电子屏幕的情况,我问他们:
“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呢?”

其中三位毫不犹豫地回答:“大鲨鱼。” 随后,孩子解释道,最近四五年级最流行的游戏就是“大鲨鱼”,班级的孩子们还会一起比较积分的高低,相互赠送金币。

孩子们聊着聊着,越来越高兴,相互交流起玩游戏的心得体会,而现场剩下两位没有玩游戏的孩子,一位尽管并不了解游戏,但还是努力地融入话题,说些相关的情节。

而另一位,就默默地走开了。

看着这两个孩子的反应,我想起了孩子们的“从众心理”,尤其进入青春期,从众心理会发展到巅峰。如果不了解流行、不了解当下同学都在玩什么、聊什么,难免就会“落单”,感到心理的落寞,那这对于孩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当我们完全禁止了电子屏幕,是不是也让孩子失去了一种流行话题?反而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呢?


有趣的是,我在增添这张图片时,正听到一群四五年级的孩子在讨论《部落冲突》还是《我的世界》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