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我不会,妈妈来做”时,请记得要做“脚手架型”父母
牛牛奶奶牛Niu
3岁以上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9月



教师节前几天,微博上流传了不少给老师做的手工贺卡或是小物件。我一边羡慕着人家的巧手,一边还是没办法勤快到亲手代劳孩子去做。

于是,潼潼小姑娘自己承担了从创意到设计到制作贺卡的全过程,我就负责在旁边静静“观赏”。

她早都习惯自己来了。我们俩都乐在其中。




话又说回来,当她还很小,我也没什么“育儿概念”的年代,我也曾入过“事事代劳”的大坑。

那个年代,我热衷于购买各种“益智”玩具。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买玩具,是为了自己。迷失在天花乱坠的宣传语中,想象着孩子一个人沉浸其中,一边开心玩耍,一边就get了各种技能的美好画面。

说穿了,我们买的不是玩具,而是梦想中的解放双手的神器。

但玩具被拆开之后,便是梦醒时刻。




孩子一副“You can you up”的模样,不断说着“我不会啊,妈妈来弄,妈妈来弄”的场景,一下子把我们从梦中摇醒。

到最后,老母亲被硬生生逼成了积木小能手、手工达人和拼图之王。而这些我们辛辛苦苦做好的“成品”,最终都会沦为孩子手里过家家的道具。

估计老母亲们都想抬头问苍天:“这是为什么啊?双手没解放成,反倒把自己套牢了。”

似乎,我们做的越多,孩子就做的越来越少。

那到底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把“妈妈来弄”,变成“我要自己来试一试”呢?

说句实在话,这其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秘笈,唯有勤勤恳恳的“陪玩”二字。

只是“陪玩”也需要点技巧,我们需要首先把自己包装成“脚手架型”父母。



经常帮孩子完成作业 17%
都是让孩子自己完成 83%
6 人参与
表情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14 )
傻妞曦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让孩子自己完成
童童果果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放手吧
xiaohua518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感谢分享
xiaohua518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感谢分享
萱萱小妞8899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的孩子也是刚升一年级,我想问问你家关于阅读方面是怎么完成的?
想要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我每天会和他一起读书,可是我读他听,我感觉也认不了几个字,现在他拼音也会拼一些,可是让他自己拼拼音读书的话,它就会比较懒,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话说,潼潼也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现在陪伴的日常很多都是陪她练琴、陪她写作业(毕竟刚开学,我打算先陪一两个月帮她建立习惯),我都会有意识地用“脚手架型”的方式来处理。

在她需要的时候适当限度地介入,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在她可以的时候马上放手撤出。

都说,“懒”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有一个这样“懒”一点的妈妈,挺好。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当然,在我们给孩子以上这些帮助之前,还是先要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理解他们太想要做好而不得的挫败感,是支持他们的第一步。

接纳和允许孩子有挫败感,这一点很重要。

毕竟,“挫折教育”,从来都不是人为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得到历练。真正的抗挫力,应该是孩子能在沮丧的情绪中,愿意选择继续尝试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并不取决于他们到底经历了多少挫折,而是当他们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们能不能真正的接纳他们的情绪,真实表达我们的爱和关心,以及给他们提供“脚手架式”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能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有人陪伴引导,在可以自己完成时被鼓励和允许独立尝试,这样的孩子,才会成长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么。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5. 拆解任务

把任务分成更小的步骤可以帮助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的孩子。

确保拆解的第一步,是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

比如他们在拼图的时候,被某一块“卡住”,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这块蓝色的拼图,它的形状轮廓与你想要放入的形状匹配吗?”、“你转动一下试一试,可以吗?”




❤️ 6. 给予鼓励

当孩子在尝试完成一项任务时,一定别吝啬我们的表扬。

不过别忘了,比起“你太聪明了”这样的话语,如果我们可以表扬他们在处理困难时的态度和情绪,以及他们一直尝试没有放弃去做的事情,这将更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做“脚手架型”父母要掌握的几个技巧

要说“陪玩”的重要性,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能讲出一箩筐来。但是,真到了孩子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引导的时候,我们往往又没了头绪。

特别是当孩子在困难面前情绪失控,或者我们引导了半天,孩子也没上道的时候,我们会自己先急起来:“算了算了,我直接给你弄好,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你就得了,免得我心累。”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变懒了,也会急于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而错失了在过程中学习的机会。

脚手架式的帮助,一定是框架式的,是工具,而不是建筑物本身。孩子们要踩着我们搭建的一个个平台,自己学会向上攀登。

以下几个方法,是“脚手架型”父母常常会用到的:




❤️ 1. 给出提示

我们可以针对孩子遇到的困难,通过语言、图片、手势等给出一些提示,同时依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些提示并不是全部的解决方案,但却可以成为放在他们脚下的一个台阶。

比如孩子在学习数数,桌上放了几个硬币,数着数着就重复了。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把数过的硬币拿到一边,就不会数乱了。”

❤️ 2. 提出建议

有时候,不论我们怎么启发,孩子也不能想出解决方法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他们多提供一些方法,让他们来选择。

比如孩子的积木塌了,我们可以带着他们来观察一下:“你把这块小的积木,放在下面试试倒不倒;再换那块大的方的试一试。”“既然大的放在下面不容易倒,那宝宝该怎么重建你的大楼呢?”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之前,先弄清楚孩子是在舒适区还是沮丧区

在给孩子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之前,我们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观察。

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或者玩具时,不论他是直接放弃推给爸妈做,还是在某个点上苦苦挣扎、崩溃大哭,咱们需要先给自己急于要上手帮忙的心情按一个暂停键,好好判断一下孩子当下是在哪个“学习区”。

就拿潼潼搭积木来说。

三岁的时候,她非常熟练的用十来块积木摞高高,根本不需要我的任何帮助,这个时候她就是在学习的“舒适区”。但通常,她总是没玩一会就对叠高高厌倦了,开始用积木过家家。




但搭建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还有很多好处,比如空间感、形状、力学等方面的启蒙。如果总是叠高高、过家家,似乎也没法让孩子有更进一步的体验和学习。

于是,那段时间,我就从网络上下载了很多搭建图片,各种建筑、小动物、交通工具,图片都很漂亮,非常能吸引潼潼。

但很明显,绝大部分对潼潼来说都有点复杂,她搭不好就会很沮丧,总是推给我来搭。这个时候的她,就处于学习的“沮丧区”。

孩子总在“舒适区”待着,就会失去兴趣,很难再学到新东西;但他们要是总在“沮丧区”,可能就会直接放弃。

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来到“成长区”,心理学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它介于舒适区和沮丧区之间,是孩子根据现有阶段的身心发育,可以跳一跳触碰到的区域。在这里,孩子们会拥有适度的挑战,既不会无聊也不容易沮丧。

所以,当孩子每次说“妈妈来做”的时候,我们都先来判断一下,到底是任务太难了,孩子才选择放弃;还是因为他们缺少梯子,帮助他们“爬”到更高的地方。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其实,除了玩玩具、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当孩子遇到社交困境时,我们依然可以用“脚手架式的支持”来帮助他们化解难题。

面对那些内向慢热型娃,我们说一句“快去和大家一起玩”,可能无形中是把他们推向了“沮丧区”。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加入小伙伴们的玩耍,可以先带着孩子观察观察。比如潼潼小时候在淘气堡,看到大孩子在搭火车轨道,也想一起玩。

我会告诉她:“潼潼你看,他们在搭轨道。搭轨道都需要什么啊?”潼潼说了几样之后,我会问她:“潼潼你看,这里有几节车厢,你可不可以帮妈妈连起来?”、“哎,你看,这里有个路口好危险,我们要不要设置一个红绿灯?”

等到做完之后,可能都不需要她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就很自然地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中了。




我们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就是在帮孩子搭建“脚手架”。

当她还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一起玩耍时,我们要通过引导式的提问,帮他们消除恐惧、打开社交窗口。慢慢地,等孩子掌握了社交的基本技巧,就用不着我们这样一步步地引领了。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脚手架”如何帮助孩子get新技能

“脚手架”其实是个挺形象的词。

想象一下,我们在盖楼房的时候,为了方便在更高处操作搭建的那些架子,就不难理解到底什么是“脚手架”式的帮助了。

这样的引导和帮助,通常有两个特点:

✨它的高度会随着建筑物的高度而随时调整、变化
✨它是临时性的。随着孩子能力发展到能独立完成这项新技能时,支持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撤出。

搭建脚手架式的帮助,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他们掌握的现有知识技能和新知识技能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孩子从“他们知道什么”变成“他们还能知道什么”。

潼潼学游泳,最开始有一点点怕水,我会让她坐在水边,先把脚放在泳池里,然后是半个身子入水。就这样一点点,帮她消除对水的恐惧感。

这其实就是我在她初学游泳时,帮她搭建的第一个“脚手架”。



加载失败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脚手架式父母VS放养型父母VS直升机式父母

什么是“脚手架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掌握适龄或者略高于当前能力的知识、技能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等孩子能独立完成和掌握时,再及时撤出。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孩子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会扶着孩子的车子,指导他们如何踩脚踏板、如何保持平衡,等到孩子慢慢熟练了,我们会减少保护,直到让孩子自己骑。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在给孩子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




和“脚手架型父母”相对应的,还有“放养型父母”和“直升机式父母”。

在刚才的比方里,我们都明白,如果在孩子最初接触自行车时,我们就大撒把,做放养型父母,让孩子自己琢磨、试探,孩子很可能会因为频繁摔倒而产生恐惧,拒绝再继续学下去。

那如果,孩子都已经能独立骑车了,我们还不撒手,怕孩子会受伤,而一直紧紧保护着他们,做一个盘旋在他们头顶上的直升机,那他们又怎么能独自上路?

似乎在学自行车时,大家都会特别自觉地做脚手架式的父母,但在养育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做作业、玩玩具、吃饭、睡觉等等问题上,许多人会不自觉地做起放养型父母或者直升机式父母。

有的人觉得父母管得越少,孩子越能早日独立;而有的人总担心孩子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的确,要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帮助,并且能做到及时放手,真的很难。



加载失败
下载妈妈网孕育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