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麻豆麻豆
3岁以上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9月
孩子不合群?先别急,也许是好事!
多家长都认为外向的孩子更出众,更讨人喜欢,长大后更容易有出息。

而内向的孩子呢?则容易被冷落、被误会、被训斥。

因此,从小就憋屈成为内向孩子心里的痛。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内向的孩子真的就不如外向的孩子吗?
孩子内向文静挺好的 51%
小孩子还是应该外向朝气 49%
59 人参与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20 )
锎锎妈咪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那外向的孩子呢,热情如火的性格,也让家长很头疼
嘿,吃货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政政政政政政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我家孩子就内向,真的受益匪浅
嘻嘻Z宝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家偏内向
Tracy12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急也急不来
福星高兴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孩子内向文静挺好的
tongshuai1230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孩子淘气
玥亮上的阳光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受用了
念念家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爱吃肉肉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非常精彩
人来人往69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麻豆麻豆麻豆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4. 创造心理「耐寒区」

内向的孩子需要有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心理耐寒区。因此给他提供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一个家庭「加油站」,一个相对隐蔽的私人空间。

★ 5.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跟老师保持沟通

内向的孩子更容易遭遇群体边缘化的问题,首先教会孩子寻求帮助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多跟老师谈谈孩子的性格,获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 6. 增加户外活动,让他们「动起来」

多带孩子去活动活动筋骨,帮助他们找到令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运动,从而在运动中得到自我释放。

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表现来衡量一条鱼的能力,那么这条鱼将一辈子活在自惭形秽中。
麻豆麻豆麻豆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内向孩子是个宝,父母的方法很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特定时间表,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父母不宜过早对其能力下定论,应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学会一些方法来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 1.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少讲道理,多点理解,倾听,尊重、认可他的感受。也可以和孩子谈谈气质,让他了解内向和外向都只是一种性格特质,从而减少对自我的批判和否定。

★ 2. 创造社交环境和机会

不强迫孩子热情社交,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比如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约小朋友到家里玩等,让他从小接触更多的人。

★ 3. 给予孩子适当的预热期

面对新朋友和新环境,一定要提前告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别期待他们能立刻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给他多一些的时间去熟悉周边环境和即将要挑战的事情。
麻豆麻豆麻豆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内向是特点,不是缺点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首次提出内向的概念,他说:

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经测试了 462 位婴儿,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在四个月时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两岁时就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在他们长大到 18 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那样的表现。


孩子内向或外向,虽然后天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正如苏珊·凯恩所说:「后来努力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超越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能定性的只有我们给这些性格贴上的标签。

内向从来不是劣势,它是一个礼物。
麻豆麻豆麻豆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内向,是大人爱贴的标签

央视拍过一部名为《零零后》的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

该影片从北京芭乐园的几个幼儿园孩子出发,历经十年,将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以及青春期的亲子冲突等教育热题摆在家长面前,展现孩子的成长。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刻是有一位叫做一一的小朋友。她总是喜欢一个人,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玩沙子。

当幼儿园老师一再的引导她需要交朋友时,三岁的小一一睁着单纯的大眼睛居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难以置信,这句话居然是从一个三岁孩子嘴里蹦出来。

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不正常的表现,开始极力「加强」一一的社交能力。

于是,每次见面都会刻意地询问:你为什么不跟小朋友玩?你怎么会没有朋友呢?你愿意跟某某小朋友玩吗?不然你在我们当中选一个做朋友吧?……

一一总是很淡定地回答「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后来大家着急了,园长忍不住逼问一一「你总跟妈妈玩,妈妈也会老呀,当妈妈成老太太了,那谁跟你玩呢?」,被逼到了心理墙角的一一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老师们穷追不舍的提问和「逼迫」,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这样是不好的。


我们时常担心孩子走偏了,所以使劲地想把孩子往「正道」上拉,却经常忘了——教育需要的不是用力,而是「用心」。

十年后,一一已经不再是那个独来独往的小不点。

她说她喜欢交朋友,但还是会很享受独处的时光。因为独处是一种定力,可以让她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回想当年与园长的对话,一一的理解和表述客观而到位——「(园长)是用一种理性的,成年人的方式告诉我,你需要朋友,因为你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但我觉得其实一个孩子,是不足以理解当中的逻辑关系的。」


豆瓣上很多网友回复「在一一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内向,是大人们爱给孩子们贴的标签。

正如她小学时说的那句——清风不作画,清风乱吹画。
下载妈妈网孕育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