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1班王老师
孕18周+5天 · 来自襄阳市
2019年10月
中国式妈妈的“累”,纯属“自作自受”,事无巨细害娃不浅
“你说我都这么叮嘱他了,为什么他还是学不会啊?”

“哎呀,我家娃也是!恨不得我什么事都帮他办好了,他才不出乱子呢。”

“唉,当妈妈真累!”

很多妈妈都会经常感慨孩子的个人能力缺失,类似这样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这些中国式妈妈事无巨细,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打理孩子生活作息,在操心的同时却捞不到多少“好处”,可谓身心俱疲。




针对这个问题,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脱敏教育”这个新概念。

她是这样说的“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为了防止它后面出什么事情,所以你必须在前面做一个铺垫,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脱敏。”

简单来说,脱敏就是一个自我适应的过程,人从一下生起并不是什么都会,他也需要劳动,也需要实践,如果丧失了这个过程,又或者有人代替他行使了这个过程,那么,孩子就会无法进行“脱敏”,相应的,其得到的成长力度也会更小一些。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9 )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甚至会在意识层面完全消失。但它却顽固地存在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家长应懂得“养儿应为计深远”的道理,不必事无巨细而应有所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努力给予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才是妈妈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今日讨论话题:在您的眼中,中国式妈妈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呢?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想让孩子独立成长,妈妈要起码做到这几点

1.给孩子一定生活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

2.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孩子和妈妈可以适当注意一定的距离。

3.多带孩子参加类似的生活实践活动,帮助孩子提高生活技能,进而实现快速发展。

4.妈妈理应调整心态,并根据孩子的变化不断改变教育策略,从而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三、妈妈学会放轻松,给孩子更轻盈的爱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动机一般分为本能动机和教育动机两种。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始驱动力的不同。

❤️本能动机是从爱的角度出发,父母给予孩子爱与呵护,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不求其成龙成凤,但求孩子能安安稳稳度过一生。

❤️相比于本能动机,教育动机则显得更理性一些。它从责任出发,本着抚养孩子成人的想法,他们希望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进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并获得成功与财富。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动机从本质上并无好坏,都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加以概括并应用到实践教育之中罢了。中国式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应懂得调整教育心态,把握教育动机,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拒绝焦虑,学会坦然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探索,努力还他一份湛蓝天空并使其自由翱翔。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中国式妈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便是: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为孩子做这做那,到头来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更加厌恶妈妈,而最终,他们也只是感动了自己罢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式妈妈如此事无巨细,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不给孩子实践机会,往往会造成以下这几种结果:

①孩子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②孩子不满父母的干涉,决心与其反抗。

③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破裂,进而影响家庭环境。

④父母伤心欲绝,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挽回此等局面,于是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如此便又陷入了一种负面循环之中。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二、中国式妈妈的“累”,纯属“自作自受”

前段时间在热播电视剧《小欢喜》中,主人公方一凡是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妈妈童文洁为此伤透了脑筋,她给孩子报补习班,怕孩子落下功课。

她给孩子换学区房,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其成绩。但在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下,儿子方一凡的成绩不仅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反而仍然原地踏步。

童文洁对此十分恼火,她大声呵斥方一凡,希望能警醒儿子,但方一凡却认为母亲对他管得太严,干涉的太多,于是他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3)父母太过焦虑

2018年6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亲子教育现状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在中国,约87%的家长对教育一事产生焦虑,其中20%的家长患有中度焦虑,7%的家长患有严重焦虑。

为什么会焦虑呢?很多家长坦言自己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因此才会如此迫切的希望孩子能有所发展。

当他们看到孩子无法更好的照顾自己时,当他们看到孩子做事没有条理时,他们便恨不得一一叮嘱,生怕因遗漏了哪个环节而造成无限的遗憾。在这种焦虑心理的影响下,其事无巨细的表现也就可以解释了。



1年1班王老师
2019年10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1)害怕孩子做不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母亲都有这样的想法,她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尚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所以与其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替他做,如此一来,既减少了危险的发生,同时又能把事情处理得更美妙一些,还能尽可能的缩短时间。

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索性就把事情包揽了下来,从短期看,这的确能够提高做事效率,但从长远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依旧无法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