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之前刷了刷微博,不小心又被孙俪一家暖哭了。
今天是等等的8岁生日,跟往年一样,等等又被孙俪两口子把脸亲变形了。
不一样的是,今年的生日礼物,是孙俪和邓超亲手做的。
爸爸做了一个蛋糕,妈妈织了一条围巾。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视后”妈妈和导演爸爸送给孩子的礼物吗?
真是比我们普通人家都“寒酸”。
相比王诗龄的天价手环,章子怡女儿醒醒的梦幻patty,哪怕是戚薇夫妇送给孩子的巨型乐高,孙俪的礼物都太朴素了。
但等等却无比开心,声称被爸爸妈妈温暖到了,说爸爸做的蛋糕最好吃。
看着微博里,等等眼里像光一样的温暖,我的心也被这一家子的幸福感染着。
想起不久前,儿子11岁生日,我们提前约好了,生日这天一起看场电影,吃顿火锅。
可是那几天,偏偏单位迎接上级检查,工作异常繁忙,我无法抽出时间去陪儿子。
于是,我托朋友去商场买了儿子早就想要的大乐高,本以为梦寐以求的玩具可以弥补我的食言。
谁知,当我把玩具送给儿子的时候,儿子看都没看一眼,径直去了自己的房间。
我知道儿子是生我的气,但我还是觉得儿子有些不知好歹。
强压住怒气,我问儿子:
妈妈买了你一直想要的玩具,你怎么还是不开心呀?
儿子回答道:
玩具什么时候都可以买,但生日每年只有一次。
听到儿子的话,一股暖流淌过我的心。
这一刻,我明白儿子在乎的不是我食言,而是遗憾没有和我共度生日。
在儿子心里,父母的真心和共度的温暖比昂贵的玩具对他更重要。
无论是明星家的孩子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他们需要的不是口头上的爱,更不是物质上的爱,而是来自父母真心的爱。
看过一个关于20美金的故事。
一位爸爸总是很晚下班,有一天回家时,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他刚一进门,儿子就问他,“爸爸,您一小时赚多少钱?”
刚开始,爸爸生气地对儿子说, “关你什么事?”
后来,经不住儿子地哀求,爸爸没好气地说,20美金。
接着,儿子又问:
“爸爸, 可以借我10美金吗?”
这下,爸爸立马怒吼道:
“又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吗?你为什么这样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地工作,就是让你这么报答的吗?”
儿子被爸爸的歇斯底里镇住了,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并传来轻轻的哭泣声。
冷静下来的爸爸,似乎也感觉到自己过分了,他敲开儿子的门,并给了儿子10美元。
儿子破涕为笑,兴奋的对爸爸说:
“现在,我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听完儿子的话,爸爸立在原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有人会对父母不好?
有一条高赞评论是这样的:
因为父母从来就没有给过我爱,她们只是把我当成橱窗里向人夸耀的东西。
只要求我优秀优秀再优秀,从来不问我开不开心快不快乐,也从不关心我想要什么,威逼强迫我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这样的父母,我不知道怎么对他们好。
《狗十三》里的女主李玩跟爸爸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哪怕爸爸给她再多的钱,买再多漂亮的衣服,再多玩具都暖不热她对父亲的恨意。
李玩的爸爸崇尚父权,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捏造李玩成长的模样。
李玩一喝牛奶就想吐,爸爸还是逼着喝。
李玩痴迷物理,爸爸非要她上英语补习班。
李玩想去看天文展,爸爸觉得饭局更重要。
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丢失而伤心,爸爸不在乎,买只一样的送给她就好。
他看不懂李玩的叛逆,更不懂李玩只是想要安慰而已。
于是,爸爸一巴掌终结了李玩的哭闹,却也由此彻底熄灭了李玩对父爱的最后念想,李玩离家出走了。
教育学家林敏说:
好教育,是要发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 一、和孩子做朋友
和孩子建立可信任的亲密关系,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当我们不把自己当大人,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将彼此视作独立的个体,给孩子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孩子才会和我们交心。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身份去斥责,像朋友一样去沟通和了解,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自发地带你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同频共振”,父母和孩子在同一频道上,父母说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孩子才能向你袒露内心真正的需求。
和孩子成为朋友,就是为了能和孩子同频,共振。
❤️ 二、学会察言观色
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简单,他们还不擅长隐藏自己的内心。
只要父母有敏锐的嗅觉,不难发现孩子的蛛丝马迹。
常 “察言”,当孩子的语速,音调跟平时有明显不同或截然相反时,父母要格外关注孩子,他们的心理可能有事。
比如,如果谈论到某一话题,孩子想要快速的用言语带过这个话题;
或者转移话题,说明孩子想要排解或掩饰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想要躲过父母的怀疑或询问。
常“观色”,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对某一件事有明显失望的神情时,父母要俯下身,耐心的,温情的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