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奶奶牛Niu
3岁以上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12月
2020年的新年愿望:做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对于当了妈的人来说,最值钱的莫过于时间,而最不值钱的,莫过于……

焦!虑!

信不信,随便哪个妈妈都能送给你一箩筐!

什么?你说你就从来不焦虑?来,我们走走看~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抱了,会不会被宠坏,变得太黏人;不抱,会不会伤害他的安全感?

孩子还没开口说话,是不是发育落后于别人,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问题?

到底是牺牲上下班时间住宅环境,把钱都砸在老破小学区房上,还是就家门口菜小随便上一上?

这些,算不算日常焦虑?
确实很焦虑 90%
心态比较平和 10%
10 人参与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22 )
童童果果
2020年1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1)
一起加油哦
辰&枫
2020年1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1)
总是胡思乱想
辰&枫
2020年1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1)
很焦虑啊
妈妈网绘本王国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同愿望啊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最近我追了会儿《庆余年》,不知为何,里面有个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陈萍萍跟范闲聊到他母亲随手洒下的那些野花种子,他记得叶轻眉说:
“不用管,生命自己就能找到蓬勃之路。”

这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撒手什么也不做,而是说无需细致操心到让自己时时焦虑。在养育上,只要有大方向和环境上的“合适”就可以了,那些爱,那些温暖,那些身体力行的做法,都是力量。

最后还是几句常说的话,望我们都放在心上:

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只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到够好就可以。在关照孩子之前,别忘了自己。

新年了,轻松些,一起享受这趟旅程吧。

2020,你好呀。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除了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三大焦虑之外,妈妈们还常常深陷在“我做的够不够好”、“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这样的完美妈妈论中。

常常有这样困扰的妈妈们,我们必须要明白,一切完美妈妈的形象都是虚幻的,永远都不要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别人的精彩片段相比。

那些展现在你面前以及社交网络上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是事情的全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

我们也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要学会更多的向内看,关照自己、拥有自己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看清,为人父母其实就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育儿方法,有的只是在不同阶段和状态下权衡利弊,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向而已。

别忘了,“科学育儿”并不是把各种理论、数据和结论当尺子,去衡量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与互动。它是希望我们能更加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将“养育”当做一辈子的功课去好好对待。




说到这里,希望我们都已经明白,“焦虑”往往就是我们期望的投射,期望越大,焦虑越多。

可生命自有轨迹,期望也无法为它规划路线。

别让这份徒劳,剥夺了我们抬头与孩子欣赏沿途惊喜的轻盈。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我们拿其他孩子作比较的时候,往往都是一些外在表现最容易比较出结果,比如知识、技能、考试的成绩、学历、工作、奖励等等。

当我们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别人时,我们常常会焦虑,深深地害怕孩子会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拥有失败的人生。

可是,我们越焦虑于这些外在表现,就越会找错方向、使错劲。

我们会将全部的精力,用来更加超前的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荣誉、奖项和更漂亮的学历。

同时,我们却容易忽视更为内在的东西,比如创造力、好奇心、坚毅、探索这些品格的塑造,成长型思维的引导、孩子的自尊性与自主性、以及我们与孩子间的依恋模式等。

这些更为隐性的东西,其实才是一个人最根本的核心。然而,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它们,来达到外在表现的“速成”。

只有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到这些隐性的东西时,我们就能拥有更深的定力,对自己的养育目标更加清晰,不会因为盲从而陷入无谓的焦虑。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那其实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平时许多的比较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的孩子善于表达能说会道,可能是他天生就具有激动型的气质,有的孩子更擅长完成一些专注力强的任务,可能是他天生具有安静型的气质。

让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孩子,无疑是一场徒劳。我们的教养方式需顺应他们的个性与特质。

就像《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说的那样,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没有目标、基准或者蓝图的。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孩子,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不是为了塑造他们的命运,而是帮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理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的。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解药:

毋庸置疑,比较是焦虑的第一元凶。

人在江湖,比较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用一个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比较后的结果。




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名字叫《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北鼻异想世界),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以及200多名婴儿和学步幼儿,通过大量专门设计的“婴儿实验室”,来揭示成长的神奇与复杂。

其中第一个实验就是有关婴儿性格的。实验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玩具,分发给一些6个月大的婴儿,通过实验人员摆弄这些玩具,来观察婴儿们在相同情景下的不同反应。

虽然玩具在不断更换,但婴儿们各自的反应却始终保持一致。激动的每次都激动,害怕的每次都害怕、平静的每次都很平静。

这些反应和心理学家在成人身上发现的3种基本气质类型惊人的一致,即:
1.激动型
2.安静型
3.谨慎型

在这么小就显示出基本气质,表明这些代表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反映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性格。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焦虑 NO.3
“为什么别家孩子可以做到,我的孩子不行?”

牛娃永远在别家。

你看,别家娃两岁就开口说诗词/三岁就能讲英文/四岁就认识好几百字/上学永远考双百/六岁就过了KET……为啥我的娃就那么渣?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再比如,看到孩子玩游戏一失败了就哭,就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对待挫折的态度”这一点上,忽视了孩子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否能hold住游戏和任务,忽略了孩子情绪沟通能力的发展,这又怎能解决孩子“抗挫力”的问题。

也有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发展的不同年龄段,有侧重点的关注某个领域。

孩子还是小baby的时候,就重点关注生理方面的发展;到了学步期,又开始重点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社交问题;而到了学龄之后,开始对着认知(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个领域铆足了劲猛攻。

这种割裂的、有选择性地关注,不仅会让我们的养育丧失平衡,更会因为顾此失彼而加重我们的焦虑。比如认为学龄后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不行,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既不在其他发展领域找原因,也看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孩子发展这三大领域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再来调整我们的养育方式。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人的发展包括三大领域

育儿最怕只看到孩子出现的问题表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每个人的发展都包括三大领域:

A、 生理
包括身高、体重、大脑、动作等等;

B、 认知
智力、注意力、想象力、科学知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C、 情绪/社会性
情绪沟通、自我理解、人际交往、友谊、亲密关系等等。

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其实都是这三大领域在齐头并进的,哪一个都不能分开,它们互相重叠、互相影响。

而这就决定了,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某些问题或者不如意的表现、行为时,应该去综合分析这三大领域,从中寻找改变的方法。




就像我们看到孩子在写字上的问题,并不是给孩子报个硬笔书法班,或者买几本描红字帖,增加孩子练字的时间就能解决的。还要从孩子的大动作、精细动作、大脑发育、认知等多方面去找原因。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这样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以下这些知识来打破:

🌟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一直是在发展的,从童年到成年再到中年、老年。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敏感期而焦虑,觉得错过了孩子某些敏感期,会不会就不能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了。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

我们总说,0-3岁虽然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阶段,但并不代表着3岁定终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是在不断的发展、成长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的许多不好的行为,比如打人、说谎、专注力差、咬指甲等等,会在经过了某个阶段以后自动消失。

我们很难说,是我们的某个教养行为起了作用,还是孩子自身的发展改变了不良行为。

当然,这也并非让我们抱着“大了就好了”的侥幸心理,对其不理不睬。只是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和耐心作为基础,让自己冷静的去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焦虑 NO.2
“我的孩子慢热/吃手/坐不住/输了就哭/不说话/打人…他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办?”

在社区里,看到最多的焦虑,应该就是对孩子某个阶段呈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担忧。

父母们各种办法都用尽了,却依然无能为力的焦灼感,真是每每都能感同身受。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所以,之前我们总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他们的画布上画上什么,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这话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我们的孩子究竟会怎样发展,成为什么样子,取决于他的年龄、他的身体、智力和人格特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环境。

而且这个环境也不是由某个层面单独决定的。




如果你过度纠结于老人带娃,在育儿上有一些不科学的做法,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那你就忘记了生态系统中那些其他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近的有父母自己本身的影响,远的有学校、孩子的朋友圈等等方面的影响。

当然,如果你有办法能不让老人用你不喜欢的方式带娃,从而改变不理想的小环境那更好。但是如果必须要依靠老人带娃,那不如从自己能把控的环境做起,比如增加自己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再比如,买不买学区房的问题。

如果你是抱着把孩子完全交给好学校的信念,或者是觉得身边的牛娃是因为上了某所学校才成为牛娃的,那么这个学区房就买的不值得。不要忘了,除了学校,家庭、社区等等环境依然在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我看来,“生态系统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我们既要放眼全局,不要只纠结于某一个因素,推导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无法挽回的伤害”而自己吓唬自己;同时也要专注于自己能决定、能掌控的环境,比如我们自身,到底能带给孩子多少正面的影响。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总结起来,这些环境结构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

·小环境系统
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直系亲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托儿所和学校等一些对孩子有着最最直接影响的环境系统,被称之为“小环境”。

·中环境系统
几个小环境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孩子学习好不好,并不仅仅取决于在学校的状态,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和孩子在家的学习时间。

·外环境系统
孩子虽然没有身在其中,但是却受其影响的环境。比如父母所在单位,对于职工育儿方面的福利保障和支持,像是带薪假、产假等等。

·大环境系统
由文化价值、习俗、法律和社会资源组成的系统。

·时序系统
人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入学、工作、搬家、结婚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发展。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解药:

俗话说,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行为都是耍流氓。更何况,妈妈们的做法也上升不到“有毒”这么严重,把眼光放远点,用发展的角度看就好。

偶尔而为之而不是长期实施的一些行为,并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无法逆转的伤害。

而要想解开这份焦虑,我们就必须要谈一下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论。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发展是基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包括家庭、学校、邻居、社区、习俗文化等等,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焦虑 NO.1
“我这样做,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说起这个眼熟的焦虑,它通常还有个双胞胎:“我不这样做,会不会让我们的孩子错过什么?”

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信手拈来:

比如,不做全职妈妈,白天娃全由老人带,会不会让娃被宠坏,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

孩子一晚醒七八次要喝奶,老母亲累死半死,想让他学会自己睡。可不喂奶了就算一直陪着他哄着他拍着他还是在哭,是不是他心理受伤害了?

孩子吃太多零食没好好吃饭,会不会营养不良?可如果控制他吃零食,会不会让他不够自由?

幼儿园总是通过奖励贴纸、小玩具让孩子做一些事情,这样做会不会让他失去内驱动力,失去自主性?如果没有奖励,是不是他就不做了?



牛牛奶奶牛Niu
2019年1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光是看看这些字,就已经够焦虑的了,别说真的身陷其中后那种挣脱不掉的难受了。

反正我算发现了,当了妈能不能让你温柔贤良咱不确定,但一定能让你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精分。

焦虑有啥好处?我只知道,人在焦虑的状态下,会变得特别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失去判断力,最终,这样的焦虑也会传递给孩子。

来,今儿化身一下焦虑粉碎机,顺带附赠解药,答应我,咱一起把焦虑留在2019年,好么~



下载妈妈网孕育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