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歪废话bot
3岁以上 · 来自襄阳市
2020年2月
孩子不和你说心里话,原因只有一个
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和自己亲,有啥事都不肯告诉父母,该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愿意和我们分享,让他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呢?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靠近孩子啊,是和孩子在沟通,其实,是自身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语气更像是一种“质问”。

曾经看过一组漫画,画里是爸爸和儿子坐在沙发上聊天:

爸爸问儿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儿子说:“还好吧。”

爸爸又问:“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又批评你了?”

儿子说:“哎呀,没有啊!”

爸爸就说:“那就是挺好的啊!”

儿子回应道:“嗯,还行吧!”

爸爸有点生气了:“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儿子想离开了:“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漫画中的爸爸总是以问句开头,又以否定结尾。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关心”孩子,更像是在“质问与怀疑”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7 )
妈妈网绘本王国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每次孩子不开心,要等她开心了才愿意跟我说出心声的
叽歪废话bot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最后呢,转变自己的视角,不再是权威专制的父母,而是孩子的好朋友。

倾听孩子的内心呢,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我们要从心底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做的每一个家庭决定都要和孩子有商有量。

我们大人对待自己的朋友的时候,尚且知道重视对方的话,重视对方的态度与感受,那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只要我们做家长的,学会转换自己的位置,真正用“心”说话,真正用“心”聆听,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需要尊重的情感个体,那我们离孩子的心会越来越近的。
叽歪废话bot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一个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我们带领孩子从错误中引发思考,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

一个不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我们只会责骂孩子,只涉及到对错,只会让孩子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花瓶打坏了,我们是什么反应呢?

我们不问缘由,只会这样对孩子说:“你看你这么不小心,这么笨,知不知道错了,下次还会不会再犯了?”

孩子只能委屈地回答:“我知道错了,我不敢了。”这样,就结束了。这便是无意义的沟通模式。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肯定知道打坏花瓶是不好的,我们还过度责骂,孩子肯定内心更加沮丧了。比起花瓶的完好,我们应该更在意孩子的安全不是吗?
叽歪废话bot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其次,我们对孩子可以多问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天到晚只注意孩子的成绩。

很多家长,平时打听孩子在校的情况,都是问考了多少分?进步了吗?班级排名怎么样?年纪排名怎么样?今天上课感觉怎么样?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绩的,很容易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压力。

不如多关心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今天学校里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把谈话氛围弄得轻松愉悦,更容易打开孩子的心扉。

平时,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们批评孩子时,也要把握尺度。
叽歪废话bot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首先,我们要重视平日里孩子的每一次分享,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困境就是:家长特想知道,孩子不想说。

那是否有可能是孩子很想说的时候,我们没有认真听进去呢?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们总说“你又要顶嘴了”。

当孩子想跟我们分享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说“没看我正忙着呢,晚点再说”。

我们习惯于否决孩子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我们总是过分打击孩子的自信,我们总是忽略孩子的分享欲望,不管是从言语还是行为上都让孩子受伤了,自己却没有发现。
叽歪废话bot
2020年2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写道: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歉,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是自己为家庭付出太多了,却忽视了更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同样的,之所以,孩子不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就是因为我们在进行一种无效沟通。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孩子处在同一个位置。简单来说,我们和孩子之间对话关系是不平衡的。

那我们又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