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错误的消毒方式,还没杀死新冠病毒,就先害了自己和孩子!
紫藤花
备孕中 · 来自广州市
2020年3月

这段时间,大家身上都有最统一的“香水味”,——那就是各种消毒水的味道了。 疫情原因,大家基本每天都会进行消毒清洁,但是消毒本身也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要是用得不对,很容易就适得其反。 

不说杀灭病毒,很有可能先伤害自己。



 
具体有哪些错误的消毒法呢?

像这几天看到这个新闻: 全国不少小区门口都立起了“消毒棚”,进出小区要钻进这个封闭的棚子里,被全身360度喷洒消毒药水,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不少老人孩子被“消毒”完咳嗽喷嚏不止。 

还有一些地方启用雾炮车,每天在城市主次干道喷洒“环保酵素”,据说能阻隔病毒、细菌在空气中的散播渠道。

 实际上,类似“消毒棚”和雾炮车喷洒都属于防疫过度,既折腾又起不到好的效果,完全没有必要。 





为了把病毒扼杀在小区门口,物业们都各出奇招,包括用“消毒棚”来对进入小区的群众进行全面消毒。

 听起来好像消毒很彻底,但这种方法没什么意义之余,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大量消毒水都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一般在空气中难以发挥,浓度稍高的话还有腐蚀性。

 在这样一个密闭通道里,给你全身喷洒对人体有致敏、灼伤可能的化学品,细思极恐。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7 )
小九麻麻ZXL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是的盲目的消毒反而会害了家人与宝宝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个人的小物品,如钥匙、手机屏幕等可以用酒精擦拭;
 碗筷、餐具选择紫外线消毒等。 日常不同生活场景的消毒方法、频率和要点,下表给你总结好啦↓↓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日常家居消毒应该这样做 很多人在消毒物品时,往往用不对消毒剂或用法错误。 不同的物品应该使用不同的消毒剂,一是避免对物体表面造成损害,二是更好地针对物品的属性和构造,彻底清洁消毒。 比如家具的清洁可以用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含氯消毒剂的配比、用法 使用含氯消毒剂时,要根据不同的消毒需要,采用不同配比的浓度进行消毒。 常规消毒,可用浓度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如果是进行马桶、便池、或者是处理呕吐物等较脏的情况,可以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 具体的各种配比可看下表:


 使用含氯消毒剂时一定要加倍留心,如果不小心误服或使用不当产生氯气吸入,可以做以下急救措施:

 ●  误服浓度低、剂量小时,立即服用100-200ml牛奶、蛋清或者氢氧化铝凝胶; 

●  误服浓度高、剂量大时,马上医院救治,不主张自行催吐和使用酸碱中和剂;

 ●  如吸入中毒,立即转移到室外空气清新处,出现咳嗽或呼吸困难要马上就医;

 ●  如眼睛或皮肤受到刺激,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关于消毒剂、消毒用具及用法的注意事项,具体总结可以看下表: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这些消毒方法对杀死新冠有用 目前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氯己定不能灭活病毒。 那么根据以上,日常可以用的消毒办法则有紫外线、蒸汽/煮沸、75%酒精、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

 
但每种消毒法都有相应的使用要点,了解才能更好地达到消灭新冠的效果,

比如:

 1、消灭新冠病毒要采用75%的酒精 

酒精浓度要选择75%含量的,过高过低都不行。
并且不能大面积喷洒,因为酒精闪点低,遇到明火很容易爆炸,所以使用时擦拭就可以了。 

2、要注意紫外线的波长 

在选购紫外线消毒产品时,要注意波长区间,254nm的波长才能有效杀灭新冠。并且使用时人员要撤离,不能用眼睛直视紫外线。 但大范围的家居消毒时,紫外线会有照射不到的死角,所以局长建议用密闭的紫外线消毒柜会更好。

 3、84消毒水勿与洁厕灵、酒精混用

 84消毒液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而洁厕灵则是盐酸为主,两者结合会产生氯气。 氯气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少量时会导致剧烈咳嗽,大量时会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危及生命。

 另外,84消毒剂也不能与酒精混用,因为同样会产生氯气。
紫藤花
2020年3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如果之前还在身上喷洒了酒精,又喷洒了次氯酸钠,那就真的是非常“有毒”了,分分钟会酿成夺命毒气——氯气,危及生命。

另外,很多家长对消毒剂存放的安全意识也很淡薄,比如喜欢把兑开的消毒水放到饮料瓶当中,很容易令孩子误服造成生命危险。 今天把消毒的要点、注意事项一次过讲全,现在每天都要跟各种化学消毒剂打交道的你,一定要留心听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