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没说出口的残酷: 疯狂的高考,从幼儿园开始
只吃一口
2岁5个月整 · 来自大连市
2019年8月
最近新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挺火的,我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安利它,我就也去刷了一下,没想到就一直追下来了,因为里面对高考家长的焦灼描写猛看有些夸张,但又觉得真实。那种全民的、似乎避无可避的教育焦虑,让人看了心有戚戚焉。




比如说,放养型父母方圆和童文洁从朋友家的学区房出来,看到晚上12点,整幢大楼灯火通明,那一刻,他们眼里的惊讶和五味陈杂:




这个著名的小区,就因为离学校近能节省路上的时间,两居室的房子一个月租金1万5,你还得抢的着。

在小区里,童文洁碰到了儿子凡凡的同学,大晚上赶着去上“套课”。童文洁问了句啥是“套课”,直接被鄙视:“你怎么跟外星人似的?”




本来童文洁还觉得自己够上心了,高三一开始就全家戒备,给儿子也报了一堆补习班,现在才发现和别人比起来,这远远不够。

受了刺激的童文洁开始了鸡娃的战斗。

孩子每天5点多要起床洗漱,她提前一个小时,清晨4点半就把老公方圆弄醒,给老公按摩肚子刺激肠蠕动——高三家庭的父母,连上大号都得“听指挥”,绝不能跟孩子抢厕所资源。




童文洁的好朋友宋倩,是一个早早灌饱了鸡血的妈妈:女儿的房间是特殊改造过的,装了隔音墙,隔音效果堪比录音棚。




每天给女儿炖安神补脑汤。




禁止女儿吃火锅、吃零食,因为高三的孩子可没时间拉肚子生病,每落后一分,就是一操场的人。




看剧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哪里是孩子的高考啊,这分明是家长的高考。

为了高考,孩子脱一层皮,家长得脱十层皮。想想都累。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46 )
赵晓欢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哎 容易么
妈妈网_s8skqz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高考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用力,家长没帮上什么忙。因为借宿亲戚家,感觉还好,没有那么紧张,全靠自己自觉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这两天在追《小欢喜》,看到大家为了缩短孩子上下学时间,纷纷租学区房的时候,就想起了我们自己。从东区到学校,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远,但从六六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只是希望孩子早上能多睡一会儿。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愿意为孩子而付出和努力的咱们。

可为什么我这么一个很愿意为孩子努力,并希望引导着孩子成长的妈妈,会提出并执行“从容养育”呢?那就要讨论到咱们的教育目标了。我不知道咱公号读者中有多少家长像剧中(尤其是宋倩)那样“一切为了高考”,那我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从来都不只为高考。当然,我绝不是支持孩子不努力快乐就好的无为佛系老妈,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孩子找寻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但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如果高考那个方向并不是她最擅长的方面,我会接受她努力就好。一个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坚毅能吃苦,愿意努力,我相信未来都不会过的差。

剧中有句话挺扎心的,具体不去翻视频查了,大概就是一个妈说“你高考没考好,人生就完了”之类。我就是那个高中一直成绩都很好,只有高考没考好的孩子;六舅舅是那个从小学习都没我好,但高二开始努力,拿着两个奥赛金牌保送同济土木的孩子。一个是勤能补拙,生命力顽强型,一个是开窍很晚,天赋突出型,同父同母亲生姐弟,因为性格和天赋不同,就是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如今也都找到了让自己很快乐,并且主流认同中不算失败的人生。

所以,不管自己孩子什么情况,一刀切的被环境裹挟着拿一个标准去培养孩子,真的一定会是最好的结果么?我们做家长的,确实应该做一个脚手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与一些帮助和支持;而非把一个香甜,在社会上很受欢迎的苹果硬生生的雕刻成蟠桃,只是因为蟠桃可以上王母娘娘的大会,听起来有面子,好听。

努力没有错,在正确的方向上,才会越努力,离目标越靠近。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记得有段时间,朋友圈里很多人转一篇文,说曾经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成了普通的美国中产,她的人生失败了。

在很多人眼里,平凡,是一种错。

按正常来说,超常儿童的比例只有3%,但每个牛校的考试现场都像赶集买菜。

每个人都想延续奇迹或者创造奇迹,不想回到常态,所以才这么焦灼。




其实现在本科上线率还是很高的,北京的本科率是70%,孩子基本都会有大学读。

在努力的前提下,是否我们一定要站在金字塔尖?一定要傲视朋友圈?我们是否能接受孩子的平凡、自己的平凡?

《小欢喜》里相对佛系的妈妈童文洁,对儿子的朴素愿望是:找一个好工作、娶一个好老婆、生个一儿半女。这样不够好吗?




在一期《奇葩说》里,颜如晶说:

我现在非常非常有上进心,但我也非常非常需要“没有上进心没有错”这句话。因为开始有上进心的时候特别容易,但是上进心的尽头在哪里,不知道。

不要被群体疯狂的“上进心”绑架了,我们还需要更多一点平常心,还有开心。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咱公号一向的主张都是“从容养育”。但是说实话,刚开始在咨询会上听到这些耸人听闻的数据和故事,我也被瞬间的焦虑裹挟住了。

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身在洪流中的不由自主。

但我知道,焦虑是永无止境的。

就像咨询会上的家长们,他们谈论学区房、培训班,也谈论过于鸡娃把爹妈、孩子都逼得抑郁的故事。

听说有个进了牛校的孩子,天天啃手指甲,把指甲都啃得冒血了。很多牛校的项目,针对的是智商130以上的超常儿童,据说每年还得参加“神经系统测试”测智商。侥幸进去的普通孩子,在里面变得异常自卑。




看到这个,我反而不焦虑了。

说实话,六六不是超常儿童。可能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孩子是个普通孩子,但我接受了,因为我也不是一个超常的妈妈。

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只要她身心健康,有好的性格、习惯,将来总不至于过的太差。但孩子被逼垮了,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退回一步,跳出来审视自己:做的所有决定,是基于焦虑、对比,还是基于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现实的能力?

完全不鸡娃可能是不现实的。可是不管到哪种程度,都应该为家庭设一个底线:那就是不把家庭和孩子逼垮、逼疯。

你能否在推娃的同时,还保持心平气和、保持家庭和乐?不能,就是哪里出了错。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看起来很苦逼是不是?可是,学区房还算是简单的路。

没有学区房,又不想孩子像放在罐子里的双色球,等着摇号大派位,就得拼“点招”。朋友说,这条路才叫恐怖。

别的不说,光是咨询会上充斥的各种听不懂的“黑话”,我就觉得自己跟《小欢喜》里的董文洁一样,是一个外星人:早培、早早培、坑班、神测、有票、撕票、密电……

在手机上点开一个幼升小论坛,帖子里全是各种缩写:KET、PET、AS、QHY、JJT……

还以为看的是摩斯密码。










搞懂术语只是第一步,你还得跟每一个认识的家长搞好关系:因为严禁提前招生,今年有一些牛校收简历,靠的是家长间的口口相传,简历直接扔在传达室门口的一个筐里:

你还得混迹各种论坛、微信群,收集各种真题库。




你还得有强大的统筹安排能力,能合理运用各种资源。

比如说,自打剑桥英语的KET、PET证书成为了小升初的标配,这两个考试的网上报名就成了一场恶战。

据说很多家长为了网速,夫妻双双决战网吧,北京抢不上,就一个抢天津、一个抢保定。很多网吧开拓了中年市场。




还得有强大的心脏,爹妈和娃都得有。

牛校的幼升小是怎样的概念呢?报名2万人,面试1000人,入选200人。

在一个幼升小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楼主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论坛里还有个孩子,一天连着参加几场考试,累惨了还安慰爸妈:我出去洗了把凉水脸清醒多了。




看得真的心疼。

父母和娃,都被死死的绑住。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这部剧让我想起之前陪北京一个朋友去听的教育咨询会。

只要你去参加一次这样的咨询会,就会发现,《小欢喜》里描述的焦虑还太天真。

对很多家庭而言,高考并不是高中拼几年就够了。

这场疯狂而残酷的战争,早从幼儿园开始,就绑架了无数的家庭。

我朋友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去之前我还嘲笑她估计是孩子最小的家长了。没想到,在现场好几个举手提问的家长,都说孩子才几个月大。

咨询会上劈头就是一张大PPT——“一切为了高考”,所有的学习规划从高考倒推到幼升小。








这样的焦虑,来自于教育资源极大的不均衡。

用朋友的话说,除了海淀、西城,北京其它区的高考数据是“看一遍流泪、再看一遍心碎”。




这个数据意味着:如果孩子高中不在这两个区上,在郊区(其它区在他们心里都是教育的郊区),即使做最好学校的第一名,考上985大学的概率也极低。

而想进这两个区的优质高中,就得从小规划,等孩子大了再想着择校、跨区,那可难如登天。

就拿中考来说,招生时基本上是“锁区”的,东城区考满分也去不了西城、海淀,整个朝阳区也就100多个出区的名额,最好的高中还不对外区招生。

即使还有些“市属统筹”、“校额到校”的特殊路子,那也得打破头。像《小欢喜》里提到的神话般的“人大附”,给其它区1个名额,那就意味着你要成为全区的前几名,才有资格去碰运气。

所以北京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会面对一个灵魂拷问:




朋友说,这就像打游戏,想要打通关,就得知道每一步的游戏规则和玩法,环环相扣,有一步走错,可能就轮不到你打bo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