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哭,越哭越不给你买”:你以为你在制定规则?别逗了
只吃一口
2岁5个月20天 · 来自广州市
2019年8月
前两天我去一个旅游景点玩,听到了一对父女的对话。女儿大概五六岁,她当时央求爸爸给她买一个零食,爸爸不同意,女儿继续央求,爸爸用虽然不是很严厉但是很坚决的语气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给你买。要不然就回家吧。

看到这一幕,我的后背泛起一层凉意。我的职业要求我保持的一个基本素养是:中立原则。但是坦白说,作为一个也没有完全"修炼"成足够成熟人格的人来说,我看到这一幕是有很复杂的情绪的:比如愤怒、心疼、无奈等等。

像这样的一幕在中国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和常见,在头条上,有很多读者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他们所持的一种最基本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孩子必须"管",现在不管,将来就出问题。每次遇到这样言之凿凿的家长,我都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在中国,正确的教育理念实在是太需要普及了。人们在错误的理念中世代轮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并将其不断的传承下去,像一个牢固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一个话题: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有多少是真正的树立规则?有多少是打着教育或规则的幌子,对孩子进行着彻底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0个字符 评论
按热度
评论 ( 32 )
球酋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什么才是合格的父母?只要你是爱孩子的就是合格的父母!
baby国庆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这样的文章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作用!教育营里有更多的育儿经和见解。
Tracy12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问很多,继续学习
160安安静静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不好的
Tracy12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教育孩子学问大
努力向往的生活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学习了
ZXY在减肥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没用的,孩子有时候闹起来真的是救不了场的,特别是老人家带的孩子,坏习惯真的很多
程宝贝爱你哟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
小样小MONKEY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我以前听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儿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大人的就是好,对孩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不给一点儿解释的机会。
柠檬心情高兴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2) 点赞(0)
请问楼主,香蕉皮事件到底应该怎样解决???

哈哈 我也是这个问题支撑着我看到最后,解决可能不用有教科书,我会说,妈妈会担心你一会儿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摔倒了,珍惜劳动成果,哪里的东西放到哪里。

2019年9月
缘菲

我也很想知道最后的办法

2019年9月
宝贝天使52013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人来人往69
2019年9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谢谢分享
妈网早教官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前路漫漫啊~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④ 尝试跳出情绪,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事情

人有很多种能力,其中一项很"高级"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就像哲学、心理学之于其他具体科学一样,是很多能力的综合体。简单说,元认知能力,就是"置身事外"客观观察事物的能力。

这个能力很难,绝大多数人没有,所以他们才问题重重。但是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要尝试让自己"悬在天花板上来看孩子"。

当从"权威"或者"父母"的身份脱离出来,成为一个"观察者"的时候,你会很容易看到自己在犯什么错误。你可以觉察,自己让孩子必须扔掉香蕉皮,是不是有一种控制对方的情绪?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是不是很愤怒——即使假装很礼貌和平静。

当你能够观察事情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你以为的,往往都不是客观事实。你一直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受自己潜意识的支配,却毫不知情。

就像荣格说的:潜意识在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家庭教育的育儿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任重而道远。你可以不学习别的知识,但是作为父母,你必须学一点心理学和育儿学,你需要自我成长,人格完善。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终极之路。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③ 生活中的挫折已经太多,不要再给孩子人为制造挫折感了。

不知道哪个人说出了"挫折教育"这个词,还被广大吃瓜家长视为宝典至尊——改天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挫折教育害死人的文章,今天我简单先简单说两句。

挫折教育——如果真的有的话,其本质和内涵是"帮助孩子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而不是 "给孩子制造挫折"——比如,你想吃冰棍,我就不让你吃,或者要"延迟满足"你。这些家长连延迟满足到底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却自以为聪明的为孩子人为的制造挫折感,这样做,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勇敢,反而会使ta内心的挫折感、委屈、愤怒等情绪持续发酵,进入潜意识,形成人格。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但不是为孩子制造挫折,反而是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敏感的心,只有你给了孩子足够的尊严和爱,ta才能变成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② 牢记家庭教育的目标,共同制定规则

正如武志红所说,在亲密关系里,规则是珍惜。所以,父母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争斗,老子必须说了算,还是更好的爱孩子?当有了这层觉知的时候,父母就会明白,当遇到分歧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讲道理或者强行控制对方遵守自己的标准,而是坐下来共同协商。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协商本身,就是制定规则的基础。没有协商的规则,不是真正的规则,而是单方面的控制。

协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更是父母表现尊重的态度。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4. 如何避免亲子关系沦为权力之争?

从宏观上说,就是不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一个人如果不做父母,你的不完善人格也许只影响你自己,但是如果你做了父母,依然不完善自己的人格,那就是在拿另外一个生命当牺牲品。

从微观上,我可以提供几个方法。

❤① 定期开家庭会议,倾听孩子的角度

自恋人格、控制型人格和防御型人格等很多有不同程度人格缺陷的父母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自我中心。对于这些人来说,让他们自己觉察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对孩子实施了控制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请孩子出面,听孩子从自己的视角说出对事物的感受,是一个更加可行的办法。

当然,这里面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些父母真正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有问题的,只是苦于难以自我觉察。如果那些认为自己一点错没有,走到哪都有理走遍天下的父母,显然这个方法无效。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3. 把树立规则变为权力之争,到底有什么问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权力之争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权力争夺通常非常激烈且情绪化,其结果,也往往是两败俱伤。

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有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都既气愤又困惑:明明我的孩子以前很乖,怎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答案是:因为一直以来你都使用了不恰当的抚养方式,就好比从孩子一出生,你就种下了一颗"坏"种子。这颗坏种子最初是看不见什么副作用的,它生根发芽,你都不会觉得"痛",直到有一天,它在你眼皮子底下长成了一颗歪脖树,你才急的嗷嗷叫。可是….为时晚矣。

孩子不是之前"没有问题",是问题不够明显,没有让家长觉得"痛"——所以家长会误以为之前没问题,问题是刚刚出现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有家长能意识到的痛点,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就是心智不够成熟,或者很不成熟的人。自然,他们也无法培养心智成熟的孩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权力之争达到了一个肉眼可见的顶峰。在文中最初描绘的场景下,其实那位爸爸就在利用自己家长的权威,对孩子展现着自己的权力——它的潜台词是,我才是"上帝",我认为不能给你买,你就不能得到,如果你敢继续要,我就会严厉的惩罚你——让你滚回家,不许再玩下去。

这个女孩只有五六岁,在当下,她的确没有办法和强大的父亲抗衡,所以她最后一定是选择了被迫的隐忍——不管是对自己欲望的隐忍还是对父亲强硬态度的隐忍——我相信,在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会有一丝难以觉察的"得意",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取胜,成功的"管教"了孩子。

写到这,我不由想起某位著名心理学的一句话:在中国,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太简单了,生个孩子就行了。

我只想说两个字:呵呵……….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些父母将来得到的,就是另一颗人格缺陷的种子——

第一,他们在父母这里没有学会爱,学会的只有"条件":你必须满足我的某些条件,我才能满足你的要求。所以将来他们的亲密关系全都会一塌糊涂,因为他们不会爱,也不懂爱。

第二,他们在父母这学会了以大欺小的丛林法则,他们也会照葫芦画瓢,对人际关注充满潜意识的敌意,将任何关系都视作竞争。

第三,他们在被父母控制的时候,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和非常强烈的屈辱感,生而为人,没有任何一个人甘心屈居于他人的权威之下,哪怕再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当幼小的孩子面对无法抗衡的父母时,他们无力且愤怒,这些情绪会进入他们的人格,他们因此而变得自卑抑郁或极具攻击性,成为一个暴躁的人。

也许有的人会说:至于吗?大惊小怪的。

我告诉你:至于,至于,至于!人格的培养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点滴琐碎中构建,一个孩子接受的是来自父母什么样的养育,是信任、自由和爱,还是控制、怀疑和敌意,会生长出截然相反的果实。

稚子无辜,而偏偏有太多的孩子,要为自己父母的不完善人格买单,那些深受原生家庭之苦的人,一辈子都在修复自己童年的创伤,最多,他们只能部分修复,错过了抚养的最佳窗口期,很多错误,终生难以弥补。

人生是一场单行道——这是家庭教育最迫切也最无奈的地方。

只吃一口
2019年8月
举报 回复(0) 点赞(0)
★ 1.家庭关系中的很多管教,实质上,都是"权力之争"

樊登曾经举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有一个4岁的女儿。有一天,他女儿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就去玩了。爸爸让女儿把香蕉皮捡起来,女儿说不捡。爸爸说必须捡,否则别的都不能玩。

女儿去看电视,爸爸把电视关掉;女儿去看书,爸爸把书收起来,女儿拿了一个水果给爸爸吃——她回避了那个香蕉皮,但是想和爸爸缓和关系。爸爸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吃,因为你没捡香蕉皮"。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武志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武志红的这段话里,很清晰的显示了,在社会领域中的核心规则是权力,其目标是争夺谁说了算。而在亲密关系(家庭)中,其核心规则是珍惜。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树立规则"的旗号,在与孩子进行着"权力"的争夺。

樊登朋友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权力之争。但这一点如果不经提示,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是因为:第一,这种类型的家长,ta本身就接受到了来自父辈的权力管教,或者说,ta"习得"了这样的一种类型的抚养方式,除此之外,ta根本不知道(也不会)其他方式。

第二,根据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人们会"美化"自己的行为。这种防御机制称为"合理化"——它的意思是,当我们能够自圆其说时,就会默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

在这类家长中,当他们小时候处于"受害一方"时,他们给自己的合理化解释是:"爸爸这样对我,是因为爸爸在给我树立规则,我受到惩罚,是因为我做错了。"——ta之所以认为自己做错了,是因为它"内化"了父母的标准,认可了父母的规则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想,ta自己因为被惩罚而感受到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

当这些曾经的受害者长大,成为了父母的时候,他们使用同样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从而选择性的忽视自己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性感受。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很多父母能够明白一个道理:你并不是在为孩子建立"垃圾不能随便乱扔"的规则,而是你无法面对权力之争中"输"的痛苦感受。换言之,你以为你是在树立规则,实际上,是你的心在受输赢感的控制。

下载妈妈网孕育APP,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