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话声音大小对孩子的影响

妈妈网_7qwrvm
3岁以上 · 来自丹东市
2018年4月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正如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所言“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1
音量越大,孩子越不听话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以为声音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结果事与愿违,还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的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节目组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年纪小经不起诱惑的他们,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林永健看到儿子的表现,立马提高音调,大声对儿子说:
“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好好想想去……”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亲切而又严肃地小声告诉她:
“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林大俊,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明明是自己犯错导致爸爸生气,却演变成自己生爸爸的气,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故意和爸爸顶嘴,不配合爸爸的行动。
大声对孩子说话,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却起到了反作用,让孩子越叛逆,越听不进去大人的话。
而被爸爸小声教育的夏天呢?心甘情愿地接受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心情愉悦,开心玩乐。
同样的一件小事,爸爸大声训斥和小声说教,效果天壤之别,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了错误,成长收获了一整天,一个让孩子不知所以然,只记住了爸爸的高分贝,郁闷失落了一整天。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对孩子大声嚷嚷绝不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只有装满爱的语言,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整天扯着嗓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正如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所言“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1
音量越大,孩子越不听话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以为声音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结果事与愿违,还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的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节目组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年纪小经不起诱惑的他们,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林永健看到儿子的表现,立马提高音调,大声对儿子说:
“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好好想想去……”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亲切而又严肃地小声告诉她:
“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林大俊,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明明是自己犯错导致爸爸生气,却演变成自己生爸爸的气,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故意和爸爸顶嘴,不配合爸爸的行动。
大声对孩子说话,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却起到了反作用,让孩子越叛逆,越听不进去大人的话。
而被爸爸小声教育的夏天呢?心甘情愿地接受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心情愉悦,开心玩乐。
同样的一件小事,爸爸大声训斥和小声说教,效果天壤之别,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了错误,成长收获了一整天,一个让孩子不知所以然,只记住了爸爸的高分贝,郁闷失落了一整天。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对孩子大声嚷嚷绝不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只有装满爱的语言,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整天扯着嗓
按热度
评论 ( 30 )

举报 回复(0) 点赞(0)
真的是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这样子妈妈们对宝宝说话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控制一下。

举报 回复(0) 点赞(0)
温声细语比大声怒吼更有震慑力,当父母的说话声是甜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能牢记于心。2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爱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当妈妈对我大吼大叫时,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这是德国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企鹅的心声,虽有夸张成分,但现实生活中,大声说话对孩子的伤害绝不可低估。在台湾,有这样的真实实验: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妈妈是如何用吼叫伤害孩子的。
加载失败